当前位置: 首页 秦汉历史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继续延续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为什么选择郡县制否定分封制呢?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2 19:19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何不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奴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国家管理模式。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大封功臣勋戚,在全国建立了大约1200余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王代表周天子管理所在地方的土地、民政、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每年向周天子朝贡。这种国家管理模式曾一度将西周王朝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


1、郡县制的兴起


但是到了西周晚期,随着奴隶起义,大量奴隶逃亡,奴隶制度走向了衰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他们的政治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以血缘亲疏关系即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必然会走向没落,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制度代替它。

郡、县为春秋战国至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前期,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县;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郡的面积虽比县大,但因地处偏远,行政建制一般比县为低。战国时,各诸侯国在边地分设郡、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郡”字,从邑、君声。君本义为至尊,奉守军令以行君政之地为郡。“县”字,从系持,为倒首,倒首系挂之为悬。“悬”、“县”古时通用。县与王城悬隔千里,取遥远之意。楚庄王灭陈置县,县名至此始。

《说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左传》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春秋前期县大于郡。


2、秦朝设置郡县制


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置三十一县。其后变法图强,兼并一日千里:公元前327年,秦灭西戎设义渠县;公元前278年,占郢城置南郡;公元前277年,定黔中设黔中县;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公元前249年置山川郡;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公元前242年置东郡;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公元前223年置楚郡;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天下。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各官。三年后,攻克南越陆梁地,增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同时收取河套以南土地,设置四十四县。是为一统天下,大功告成。

郡的辖属初本无定制,代有更替。秦统一天下后,确立郡、县两级制,郡比县大。汉代以后承袭,至宋代改郡为府,郡制遂废。秦汉以后,县的行政长官,万户以上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以令、长分称。宋代称为知某县事,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为正七品,俗称“芝麻官”。

春秋前期,各国始设郡、县,意在固边。因为近畿之地,肥硕之地均已分封,故设置郡县以畴边,管理悬隔千里之地。秦一统天下以后,丞相绾奏曰:“燕、齐、荆地方遥远,不设置王,无法镇守,请立诸子为王。”秦始皇将事交付臣下商议,李斯力陈分封之弊,强调统合为一,设置郡、县,永保天下安宁。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强调中央集权,保障政令畅通,确实优于封建制,深得秦始皇的肯定。


3、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继续延续西周的分封制?


因为秦国不具备分封的条件,夏商周三朝的分封制度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夏朝来说,是从部落制度过渡到国家制度的,很多的诸侯说起来就是以前的部落首领。夏王也是维持一个天下共主的头衔而已。商朝代夏,也就是商王从一个诸侯首领变成天下共主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中央权力的过度,而不是地方权力的转变。各诸侯也不过是换了个朝贡的对象罢了。

这点从周朝诸侯国里面有许多是从夏朝传承下来的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秦国。周代商也差不多,只不过可以说是对天下一些诸侯进行了整合。天下诸侯从商末传说的800个降到了72个。但是秦国不一样,上三代的政权更换对地方的影响有限,所以地方上没有产生大的变动。而秦朝却是通过吞并战争一寸一寸的统一天下的。可以说是对原有权力的一个全方位的冲击。再要实施分封要怎么实施,分封六国后人那这几百年的仗白打了。

分封秦国的功臣的话,六国之地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再给安排上一个人过去,镇的住吗?所以始皇只能是全部直辖,修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来自己管。这应该也是唯一的一个方式。汉朝为什么能实施部分的分封制,原因也是秦统一时和亲末,六国后人被杀差不多了而且也经过的一代的人。

所以没有太大影响。秦朝统一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度,本身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次伟大进步,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前无古人,后有来着,在这些尝试中为后世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失败谈不上,只是一次探索,后面的项羽属于老统治集团的复辟,注定以失败告终。


4、郡县制在后世朝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再到后面的汉朝,前期采用相对温和的同姓王,到中期的中央集权,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的结果,所以汉承秦制。这种制度变革过程在世界历史上也不断上演,例如法国大革命,英国大革命,复辟和反复辟,清朝和民国到张勋到袁世凯再到民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后世的朝代采用中央集权统治年限都明显缩短,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都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基础,这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秦二世而亡也是历史发展的教训。牢记新事物发展的三大要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封制完成了历史使命,郡县制是必然。尽管项羽,刘邦短暂实行分封,但都失败了。秦朝的短命,这种分封在当时看实际就是对于其他势力进行了消解,并且进行了重新组合。比如商代遗民在宋,与商代贵族分离,而鲁国也有殷民。并且,西周当时虽然统一,但各地不稳固,需要王室分封自己的势力到地方"屏蕃周室",当时鲁国伯禽受封后第一件事就是与当地势力争斗,可见一斑。与分封制相呼应的是婚姻制,姬姓与其他姓世代通婚,使得政治关系血缘化,血缘关系政治化。

整个疆域在政治,文化,血缘上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在当时是进步的。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但是融合以后问题出现了,当时武王的兄弟,在七百年后,可就没太浓的血缘关系了,姬姓之间都不亲了,更别说秦国不是姬姓,自然想着扩大自身势力。至于所说秦始皇用分封制,这实际不可能发生。秦国的兴起实际就是钻了分封制的漏洞,各国先考虑自身,不考虑周王室,不考虑其他国家,无论是中央与地方,还是地方与地方,都存在政治缝隙,这才被秦国各个击破。

因此秦始皇需要打造一元的不留缝隙的政治制度,郡县制自然是首选。简单说,秦国就是钻了分封制的漏洞才能做大,深知再用分封制,可能还会有类似政权壮大,自然不会在统一后还会用分封。比如赵匡胤武将夺权,他登基就要夺武将的权。比如隋唐统治者自身就是官僚化的门阀出身,他们做皇帝就要用科举来逐渐消解门阀的势力。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却没有看到过度集权的弊端,没有别的原因,在他之前没哪个统一的政权集中过权利,没有经验教训借鉴。所以很快弊端爆发,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个别人物出现是偶然,但秦的灭亡确实必然几百年后,唐代的统治者们逐渐忘了战国的教训,又想起了分封制,柳宗元反驳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说穿了,到秦始皇那时候,分封制完成了历史使命,优势消减,弊端出现,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