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野史秘闻

桓齮和樊於期是一个人吗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0:54

桓齮(yǐ):本为秦将。桓齮畏罪逃至燕国的说法毫无根据(《战国策》说是战败被杀。司马光在《资治通监》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现代人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秦王政大怒,曾悬赏“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但杨宽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

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荆轲此番谋秦,是以请求“举国为内臣”为名,带着樊於期头函和燕督亢之地图做为信物。樊於期原为秦将,因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至燕投奔太子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如此高价悬赏,似乎应该是个具相当分量的角色,然而之前却没有见其行事记载,于是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就是另一个秦将桓齮,音同而通假,必是燕人口音有所变异而见诸史册为不同,但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完全是无中生有。

的确,桓齮的记载要来得详细许多,最早见于吕不韦免相国的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桓齮为将军,随后屡次率军出征,战功卓著。十一年,与王翦、杨端和将秦军攻邺,一开始没攻下邺,攻下了赵的其他九城。王翦带军第2次攻赵攻下邺和安阳后,秦军交给桓齮统领。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桓齮攻赵赤丽、宜安。赵国乃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师与战肥下,“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正因此败,就有桓齮畏罪奔燕的说法。

现代人杨宽持这一看法,认为《秦始皇本纪》详载屡次出战秦将姓名,独不见有樊於期,而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败走,正与燕太子丹的十五年由秦归国在时间上恰好相当。且此后再不见桓齮为秦将事,所谓“走”当是大败后畏罪逃走。

自然,也有不少反对这种看法,司马光在记载此战事用“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看来也是不认同这种看法。仔细分析,的确是存在着许多疑点。

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资治通鉴》

始皇帝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