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发现

太监不识字怎么读圣旨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19

在当下很多人存在这样的一个质疑: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但是却具备宣读圣旨的能力,这两者似乎矛盾。但其实,这是源于人们对历史的一系列误区。这些误区,先要从宦官制度说起。

宦官的变迁

提起宦官,相信很多网友首先会想起明朝的刘瑾、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但其实,这些并不能代表整个宦官。

中国宦官最早起源何时,历史学界存在争议。而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遭到晋国君主派人行刺,而刺客是晋国的宦官——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晋文公时代,宦官就存在了。不过,在东汉之前,宦官不一定受到过阉割。

东汉以后,由于东汉许多皇帝都是童子继位,这就导致摄政权力成为外戚和皇族争夺的重点。小皇帝长大后为了夺权,就要重用宦官,由此,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序幕——这时候的宦官,非但识字,还多少有点治国理政的能力,甚至还有科学发明——比如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是东汉的宦官。

之后各个朝代的宦官中,固然不乏祸害一方之徒,但也涌现出不少栋梁人才,甚至宋朝皇帝还曾派遣宦官带兵打仗,并且也确实为朝廷立下战功

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并无禁止宦官读书识字的规矩。因此说,古代宦官不允许识字,是一个历史误区。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颁布诏书禁止宦官识字,但这一禁令到明宣宗时代就被废弃——这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禁止宦官识字时期。

传旨的误区

提起传达圣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一个明清宦官打扮的人,拿着天子的圣旨,来到大臣身边传达。实质上这也是一大误区。

在我国古代,一般情况下,由宦官传达的旨意,往往是内容较为简短的口谕,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旨意传达下去。一般来说,这类旨意往往局限在一些小事的范围内。

朝廷的正式旨意,一般由翰林院起草,而后由皇帝审阅,最终决定诏书是否发布。

而负责传达圣旨工作的人,往往也有朝廷官吏来担任——比如翰林院的传旨官(钦差大臣的一种),很少有派遣宦官出去传旨的情况。

此外,朝廷传旨的对象,未必局限于国内,往往还会传旨到其他国家:比如西夏曾向北宋称臣,因此大宋朝廷有时候会以对待藩王的姿态,传圣旨给西夏皇帝;明朝也有过向朝鲜国王甚至日本军阀下达圣旨的记录。而这种工作,虽然名为传旨,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外交官性质,这种工作,怎能轻易交给宦官去做?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