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丧葬风俗
瑶族丧葬盛行土葬。葬式和葬法由于受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略有不同。居住在黎平县境内的瑶族葬式上分直接入土和停棺待葬两种形式。东部地区瑶族特别是“巴亨”这一支瑶族的丧葬活动不选择日子和时辰,人死后当天就得送出家门,第二天就办完丧事。
凡属正常死亡的成年人,瑶族都要举行较隆重的丧葬仪式。丧家要立即为其沐浴更衣,并抬到设在火塘边的“梦床”上,睡的位置必须与生前的方向相反,鬼师手摇铜玲祭奠死者。同时立即派人上山砍树赶制棺木。这支瑶族没有生前预制棺木的习俗,人们生前已经选定好某棵杉木作为自己的棺木,并作好记号,需要时再去砍。
棺木不能在丧家制作,一般在寨外宽敞处或寨头制作,用一根杉树解下的几块整板拉槽穿榫拼合而成,棺木式样与汉族的基本一样。棺木制好就抬丧出门,将死者用一张白布兜住,众人提着布边到寨口装殓。装殓前,鬼师再次进行超度,指引亡人回归之路。接着将死者放入辅放纸钱棺内,并在死者的头部和手中放一些纸钱,意为死者回归路上的盘緾。
殓毕,盖棺抬往墓地安埋。返家后杀猪祭祀祖宗和死者,告知已将死者的灵魂送出,请求祖宗接纳。当天丧家将家族、亲戚送来吊丧的腌肉、腌鱼、腌鸭、糯米饭等招待宾客。吃不完的猪肉,每人分给一点带回家中,结束丧事。
瑶族有停棺待葬之俗,“停棺待葬”是一种二次葬的形式。瑶族认为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不能掘坑动土掩埋死人,否则会不利庄稼生长,影响收成。在春分后至秋收前的正常死亡者,只能将死者停放在瑶族称为“冬谷老”的村寨公共墓地,用一些杉木皮盖住遮雨,也就是露天葬。待停棺年满,丧家便请鬼师前来送魂,将死者尸骨重新装殓,举行葬礼,迁入家族墓地入土安埋。
瑶族视结婚为成年的标志,凡末成年人死亡不能埋入家族墓地,只能埋在寨脚被瑶族称为“冬送”的地方。瑶族忌讳凶死,认为凶死极不吉利,死者灵魂会变成一种对人作崇的野鬼。凡是被蛇咬死、摔死、暴死、难产死者,不能请鬼师超度,不能立即入土埋葬,必须将之停棺于山野三年。时满,由家人另备一小棺木捡尸骨葬在野外或于野外焚化,将其骨灰撒入山溪,随水流走。
瑶族葬式多样,大致有如下五种:
①一次性土葬:即葬后不再迁坟,这在部分勉瑶、金门瑶、八排瑶、布努瑶和平地瑶中都比较普遍,坟土为窝头形和长方形两种,一般不为死者树碑立传。
②先行土葬:三年后拾骨放入金坛,再移至干燥向阳的石岩里安放,不加土埋。也有的请地理先生看好风水,再将金坛进行土葬的。这在广西来宾、宜山等县的勉瑶中比较盛行。
-
上一篇:蒙古族为什么崇拜狼图腾
-
下一篇:达努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