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

胡氏宗祠简介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48

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龙川胡氏宗祠以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以后又历经修葺,最后一次在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仍保持了明代徽派雕刻艺术的风格。宗祠建筑线条粗犷,作风淳朴,是徽派古建筑艺术集砖木石雕于一体的宝贵遗产。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

嘉靖二十五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清光绪四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再次重修。现建筑主体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而内部装饰则以清代风格为主。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长宽比例2: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

龙川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体现出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实践性精神。

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前后三进,由照墙、门楼、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及特祭祠等几大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龙川胡氏宗祠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它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

胡氏宗祠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

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

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

宗祠的照墙距离门楼达25米之远,龙川溪在照墙、门楼之间涓涓东流。这种既服从自然环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空间观念,构成龙川胡氏宗祠总体空间的宽松、和谐、舒畅、均衡的美感。胡氏宗祠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徽派所有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的设计法则,与《园治·相地》中“得景随形”相一致。

宗祠的门楼、廊庑、天井、正厅、厢房、寝楼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组合,使整个建筑既扩大了空间,又使各个独立的建筑相互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