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

肉傀儡是什么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49

肉傀儡,宋代傀儡戏的一种。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肉傀儡乃“以小儿后生辈为之”。一般以为是幼童在大人托举下表演各种技艺或戏剧。

在木偶戏的几种表现形式中,有水傀儡和肉傀儡两种,据说早已经消失了。泰顺还有一种叫铁枝的表演项目。铁枝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呢?它下面支架子,上面是小孩子装扮成戏曲人物,作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这让人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肉傀儡,想到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里说的“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历史上的肉傀儡,是大人托着有各种扮相的小孩儿,与铁枝相比,不过是“支架”不同而已,其他的并无大的区别。

由此,铁枝是否算是肉傀儡的一种演变和发展?后来把视野放大到周边地区,甚至是全国各地,同时也希望能在书籍里找到一些线索。记得季海波家里有一本《中国木偶艺术》,有刊载山西民间抬阁照片,并注明抬阁在当地也被叫做肉傀儡。

当然,重要的是,抬阁与铁枝,也是姐妹花。那么,说铁枝是肉傀儡的一种演变形式,又多了一个依据。

“抬閣”山西民間“鬧社火”的表演形式之一,也被叫做“肉傀儡”。傳統劇目有《西廂記》、《七星廟》等。

《抬阁》的明显特征,就是用优质铁锻制成高达十米,低则四米左右和形式不同的棍、拐、卡,安装在一个方形桌式的木质底座上,铁棍、铁拐上卡扎着男女儿童所扮演的各种秀丽人物或戏出、杂技、体育运动及表演道具等,底座上安有两根抬扛,由数人抬起,威风锣鼓和吹打乐伴奏,在大街或广场缓步游行表演。

“抬阁”(古称走阁)这项民间文艺活动,相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抬阁的历史渊源,据传是从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逐 步演变为民间文艺活动形式。相传在残唐五代时期,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梗阳大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中原大地连年战火纷飞,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百姓欲求和平,便默默祈祷苍天保佑,望战争尽早结束,过上和平而安定的生活。

战乱平息后,民众为庆贺战火的熄灭,将大方桌两边绑上抬杆, 桌上设置神位和整牛、整羊等祭品、香案,由4人抬着方 桌热热闹闹地沿街庆贺了3天3夜。这便是“抬阁”的雏 形。从这以后,梗阳大地每遇旱灾、水灾、虫灾等各种 天灾时,南营留村的民众便要求神许愿。

许愿应验后, 要用整牛、整羊、整猪和鸡、鸭等动物祭品来祭奠神灵, 表示民众的心愿。祭祀的形式是抬着方桌,方桌上设置神的牌位或神像和祭品、香火,沿街庆贺。

相传很早以前,梗阳大地半年未见点滴雨水,旱情十分严重,地里的禾苗奄奄一息,民众心急如火,人心惶惶,在这危难时刻,南营留村的人们,提议抬龙王爷 祈雨,人们齐声响应,自发组织抬具,到白石河处的白龙庙,抬着龙王爷,头戴柳条编的帽子,沿街游行祷告 祈雨,祈求龙王爷显灵喜降大雨,以解旱情,并许愿降 雨后,隆重谢神三日。

民众的虔诚祈祷,感动了天地神 灵和龙王爷,时过数日,果然喜降大雨。百姓为感谢龙 王爷恩赐喜雨,便杀猪宰羊,制备抬阁,组织谢神活动。

当时的抬阁比古老的方桌走阁有了很大的改进,抬阁是 专制的四边形方桌面,特制的方桌上面设置的不是过去 的牌位和猪羊祭品,而是逼真塑像和童男童女,这种形 式较以前的方桌走阁美观而大气多了。从此,民间艺人 将这种祭神活动的形式,搬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民间 文艺队伍中来沿街进行社火表演活动。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