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

漆器的制作工艺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50

漆器一般指涂以透明或不透明漆的某些木制或陶瓷、金属物件。中国古代漆器的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漆树产于中国,约10年树龄可割取树液── 生漆。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后,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

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表面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我们祖先制作的优美绝伦的漆器,象陶瓷、丝绸一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犀皮

"犀皮"又写作"西皮"或"犀毗",这里所谓的"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特指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它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经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关于"犀皮"工艺出现的年代,过去根据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如图《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所示这对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发现,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

这对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出土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三国时期墓葬(吴国·朱然墓),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杯身长约9.6厘米,宽5.6厘米,高2.4厘米。两件均为皮质胎地,杯口呈椭圆形,平底。两耳边及口沿处镶嵌有铜扣,铜扣经过鎏金处理。器身犀皮漆的花纹由黑、红、黄三色漆组成,构思典雅,精美异常。这对犀皮漆器的发现,对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犀皮"漆器工艺到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漆画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也可以用腰果漆和合成漆。漆画在唐宋时就已有了,常见的是黑漆地勾金。明代后期,使用“明漆”以晕化金银,产生深浅变化的效果,丰富了漆画。漆画是绘画和工艺相结合的画种,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常以壁饰、屏风和壁画等形式出现。其材料多种多样,技法亦丰富多彩,依据不同技法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因此漆画是一门容量很大的画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艺术潜力。

漆画有着工艺独特、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诸多特点,整个工艺流程纯为手工制作,而且工艺难度很大,极费工时,仅流程就有1、制版:2、拷贝:3、材料镶嵌:4、填漆;5、彩绘:6、罩漆:7、打磨:8、抛光等诸多种工序。产品技术性能具有防腐防潮,不变形,色彩稳定性强,保存时间长久等特点,有很强的收藏价值。

漆画之美,在于其独特的材料与工艺。漆刮漆刷是绘画的工具,漆液是颜料的调色剂,而螺钿、蛋壳等特殊材料,用嵌、挂、撒、罩、磨等手段则构成了漆画效果的特殊品质。各种或素朴,或璀璨,或闪光,或亚光的质材,嵌贴出若即若离,似又不似的优美画面。

凹凸无秩的漆面,若施以屑粉,填以彩漆,又可以形成虚实相间,出奇制胜的图像效果。漆液稀释流动的性能,漆膜皱折起伏形成的肌理,其妙趣横生之处绝非画笔所能致。而当髹漆达到一定厚度,则又可以于其上雕琢出山川树石、花鸟人物的立体效果。倘金属箔粉以不同面貌呈现在漆画上,既可以获得金碧辉煌的效果,也可以形成柔和含蓄的韵味。

金属箔粉若又与漆两相结合,则还可达到为任何颜料所难以企及的内含光辉,灿烂明亮的奇异效果。天然漆给人以深沉内敛而又浑厚天成的美感,再加以种种嵌贴材料,就可达到或莹莹漆黑,或金光银辉,或五彩斑斓,或闪闪烁烁的艺术效果。

而将透明漆兑色罩金,层层交叠研磨出的图画,则又如水月镜花,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扑朔迷离的诗般意境,以及整体的装饰情味和细部的精妙处理,都使得漆画艺术具有了一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奇特效果,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漆画之美,还在于它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及多样化的技法。广阔的包容性使其具有了无限丰润的美姿:描漆似工笔之美,画漆似重彩之美,刻漆似版画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画之美,泼漆似水彩画之美。它可以如浮雕压缩块面,也可以如镶嵌画分块装饰,更可以与油画相较厚重感之短长。既可纵横挥洒,泼金如水,也可双勾重彩,绵密绚丽,又可淡擦干敷,雅致清逸。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