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四绝是什么
2008年,洛阳牡丹,龙门石窟,洛阳水席,洛阳正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称“洛阳四绝”!
有诗云:千年帝都乱像纷,王朝更迭君换臣。丝路漫漫飞花雨,河洛滚滚播清真。多少风流雨打去,洛阳四绝旷古今。牡丹石窟历劫难,水席正骨传精神。下面小编就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洛阳四绝吧!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诸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在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洛阳水席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
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
洛阳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由于洛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加之园艺大师们巧植善种,培育出许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变异千种,名品日增,誉满全国,遂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
自古洛阳人爱花成俗,邵雍的"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的名诗,正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争相来。在洛阳牡丹盛开的日子里,花开如海,人似潮涌。九衢游人慕名而来,还有许多外国朋友和侨胞,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来观赏洛阳牡丹的独特风采,都为这"花中之王"所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洛阳正骨
千载奇术、单传秘诀,伤筋动骨,再造建功。与时俱进,老树新花。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郭家先人曾经救助过一个过路的外乡乞丐。为报答救命之恩,乞丐将一套正骨手法秘籍与秘方传授给了郭氏先祖。从此,郭家人开始使用这套手法为民众看病,而且在一开始就立下了对内“传男不传女”、对外“看病不要钱”的家规。
到了郭氏第5代传人郭灿若的时候,一场凸现的危机却为“郭氏正骨术”在中原一带声名远扬创造了一个契机。原来,当时郭灿若身患绝症且子嗣尚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郭灿若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把绝技传给了夫人高云峰,其中不仅有正骨手法,还有秘传的药方。
按“郭氏正骨术”理论:筋骨受伤,主要症结在于气血。因此治疗应本着内外兼顾的原则,着重于修复体内气血,从根本上治疗骨伤。
按常理,这样的绝活都应是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承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高云峰却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郭氏祖传药方献给国家、公布于世。此后,高云峰又在洛阳市创建了一座大型骨伤医院——洛阳正骨医院,她招收学生,公开传授郭家正骨术,使郭家正骨术成为近百年来中国民间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正骨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