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

恒山的名称变迁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52

恒山之名的由来,在《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也就是说,因恒山位居北方,而北方阴终阴始,其道恒久,为恒常之所,故曰恒山。民间的说法是因恒山山势走向为横向,“横”与“恒”相谐,古称恒山。清代魏源在《释道北山条阳列二》篇中又说:“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横河古称恒水。

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载:“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浑源境内古县治)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

这里郦道元称县南之山为玄岳,而不称北岳或恒岳。郦道元死于孝昌三年(527),《水经注》的成书应早于孝昌三年,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浑源恒山并不称恒山。又载:“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狞礼废,邑郭仍从。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

但北齐人魏收所著《魏书·地形志》载,恒山周边地区曾置”恒州“。据考,恒州当时辖地相当于现代大同市范围。有可能当时的恒山泛指大同盆地东南部的太行山支脉(含天峰岭一带)。

但唐代开始,历史典籍中出现两处恒山(或北岳)的记载,分别为山西浑源天峰岭和河北曲阳大茂山(河北阜平县境内)。比如唐代《括地志》对恒山的记载有两处,一处称恒山,在浑源:“恒山自州南十余里入磁峡,又五里至岳庙山门,又十里陟巅。”一处称北岳,在河北:“北岳有五别名……,释家谓之青峰埵,道家谓之总元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山,又名神尖山。”

宋代《通志》对恒山的记载也有两处,一处在浑源,称北岳恒山:“北岳恒山,在城南二十里,……”一处在河北,称恒山:“恒山在曲阳西北百四十里,即旧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浑源州发脉,由飞狐岭达曲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也是两处,在浑源为:“浑源州恒山距阜平县大茂山三百余里,峰峦相接。盖恒山周三千里,浑源南二十里与曲阳西北百四十里者,实一山也。”在曲阳为:“北岳常山,今之大茂山,半隶契丹,以大茂分脊为界。”沈括笔下的恒山实际上是一条山脉,而不是指一座山。

《河北省志·地理志》载:“神仙山:海拔1870米,位于涞源、唐县和阜平县三县交界处,历史上曾为北岳,山中原有古寺庙,为太行山历史名山之一。”

在众多的北岳诗文中,金元时期的诗人对恒山位置的描写最具体,都指向河北大茂山。金代时浑源文人辈出,然而金代浑源文人的诗词从没有恒山或北岳两个字出现,而浑源南部忻州(当时名秀容)人金朝元好问有诗“大茂维岳古帝孙”(见《浑源县志》)。说明宋金时期的北岳也是大茂山。

明中后期,不管是县志还是诗文,浑源已开始正式记载恒山的信息了,但当时河北大茂山也继续保持恒山地位,于是出现了恒山之争。《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

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浑源州……元初改县曰恒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完稿的《明史·地理志》载:“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民国初编纂的《清史稿·地理》则载:“浑源州……东南:恒山,北岳,顺治十七年自曲阳移祀于此。……”。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批准“移祀北岳于浑源”。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