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的城门介绍
苏州从春秋建立城池到清朝为止,有过15座城门,其中外城门12座(大部分均含水陆双门),子城门3座(苏州吴子城),加上民国新拓的金门和南门,苏州历史上共有过17座城门: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因其坐落西北,以为通阊阖天风,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黄歇时,因讳“破楚”,复改阊门。现尚存。
胥门:胥门门名来历,众说纷纭,《越绝书》:“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以望太湖。”《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扶目悬于门,因名。”张紫琳《红兰逸乘》曰:“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太湖中有胥王庙。)故名其地曰故胥,后世转音为姑苏。而胥门之见于《左氏春秋》,非因伍子胥得名也。”胥门一作姑胥门。“姑”为开口音,即是胥门,时从此门出,有水陆两道抵姑胥山,胥门当得名于此。现胥门仅存陆城门。
盘门:《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现存盘门乃元代重建,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此门水陆两门并列,两道陆门间为瓮城,盘门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陆城门。
蛇门:在盘门的东边,也是阖闾要制压越国的缘故,象地户立这蛇门。吴在辰位,属龙,。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臣属于吴。遗址可能在现桂花公园内。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娄门:《吴地记》:“娄门本号嵺门,秦有古嵺县(即今之昆山县境),至汉王莽改为娄县。”以对直秦代所置娄县为名,“一州三邑孔道也”,由至和塘可往昆山、太仓。娄门陆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水门也有三道具金汤之固。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匠门:《吴地记》:“匠门又名干将门。……阖闾使干将于此置冶铸剑。”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讹音为“相门”。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齐门:《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就是齐门的来历。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平门:《吴地记》:“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平门在齐门以西。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成的坟,故亦称巫门。平门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葑门:在古城东,相门之南,《苏州府志》:“古为封门”。《图经续记》:“取封禺二山为名。”《伍子胥传》:“东门缚门谓綒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綒随涛入,故名。”元、明间,葑门城外人烟稠密,逐渐成为市廛辐辏之地,人来客往,负贩贸易。
至清代,更趋繁华,清康熙初重葺城楼,顾嗣立题:“溪流清映”额。摇橹出城,外濠南北横流,北行可往娄门,南行可至灭渡桥(今名觅渡桥);南行折东即葑门塘,经近郭市廛,可至荷花荡、黄天荡、金鸡湖。苏州风俗,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荷花荡,楼船画舫小艇,雇觅一空,葑门水门舟楫不绝。
金门:在未辟金门之前,由城中去虎丘、枫桥等处,都得从阊门出入。由于道路拥挤,车马相争事故屡有发生,故需另开一门,“另辟蹊径”。民国时期为沟通观前街与阊门商业区的联系,于1921年筑南新桥,1922年开金门。但第二年即发生了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的江浙战争,祸及苏州。士绅认为开了金门不利,便重又砌没,另在其南60米处开辟新阊门。
新阊门与景德路对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后还得拐个弯再上南新桥,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于是1929年动工重新开辟金门,1931年竣工,外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城门系罗马式,也设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