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文化

玛丽苏是什么意思

编辑:fsxoyo发布时间:2023-06-03 01:58

玛丽苏,文学界新生流行语,是Mary Sue的音译,泛指同人文中虚构出的一个真实剧情中没有的主角,此主角往往较“完美”,与真实剧情中的人气角色关系复杂,往往受到主角的关注。

现在,玛丽苏不再局限于的“完美”定义,大可分为“完美苏”和“平凡苏”两类。出于国外的同人小说圈。

玛丽苏一词来源同人文,但现今玛丽苏不仅出现在同人界也出现在原创界。因此同人和原创都可能出现玛丽苏,主角和配角都有可能是苏。

同人文中玛丽苏的基本表现为原创人物和原著人物改编原著设定。

一个角色是否苏,和作者的文笔毫无关系。我们可以将文笔看做包装,文笔越好包装越华丽越具有迷惑性,越容易让读者产生“这个角色我喜欢,所以不是苏”的想法。因此,判断一个角色是否苏,必须探究这个角色的创造目的。不要仅仅依据表象将玛丽苏等同于有能力、受欢迎、人缘好。

这类作品紧紧抓住了普通人渴望浪漫和逆袭的潜意识,可以将自己投射到男主角或女主角身上,享受虚拟的快感。玛丽苏文写得高明编得合情,那是作者编剧的功力深厚。

原词出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科幻题材影片的普及和科幻小说的风靡,出现了一群以同人化科幻小说为爱好的领军人物。但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一些完全是为了让自己过把瘾而自我带入进原作,进行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经历的意淫之作。

1973年,粉丝杂志编辑保拉·史密斯(Paula Smith)以“Mary Sue”作为女主角恶搞了一篇《星际迷航》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集合了当时所有自我意淫的元素,将女主人公Mary Sue塑造为偶像闯入这个世界的完美女性,非但以自己的才华拯救了全人类,还凭借美貌与性感掳获了所有男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以Mary Sue的圣洁,并没有犹豫徘徊在各大男主角之间,而是在拯救世界后凄惨哀怨地死去。

自此之后,玛丽苏终于成为了一代传奇。

专业解读

玛丽苏多源自于自恋幻想

玛丽苏女主角何以成为影视剧的最爱?《家的N次方》的编剧胡非子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这种女主角都来自网络小说作者的笔下,而且以女性作者占绝大部分。”青年导演石磊表示:“这种剧能满足年轻男孩女孩的情怀,满足个人英雄主义,像古装戏和穿越剧女主角一定不能太强势,否则缺少桥段,导演就拍不下去了。这样的玛丽苏剧情形成了一定套路,所以最近很热。”

追求完美的心理本能

追求完美的心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拥有绝对的完美,一位女士再漂亮,她也无法倾国倾城,一段爱情再动人,它也无法真的感天动地,玛丽苏电视剧则填补了这种心理:女主角总有一处是完美的,她或者才智过人,或者相貌动人,最重要的是,女主角的完美爱情不会有柴米油盐。

对欲望的虚拟满足

玛丽苏电视剧的流行,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讲,与欲望有关。受道德伦理的束缚,以及现代社会所限,人类真正的欲望是无法获得绝对满足的,女人再美,也无法得到所有男人的爱;生活再富裕,也无法真正做到十指不沾阳春水;爱情再幸福,也没办法像玛丽苏电视剧里那样历经磨难终不悔……而这些对一切美好的无止境的欲望,最终都会在玛丽苏电视剧中获得虚拟的满足。因此,除非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否则一般来讲对现实生活越不满,欲望越难以满足,玛丽苏的心理就会越严重。

生命中的遗憾可以在戏中获得安慰,体现了一种心理补偿,现实生活中这么完美的女孩不多,塑造一个出来可以满足男观众的渴望,也满足女孩子的梦幻心理。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所专家胡慎之也认为,“玛丽苏”热折射的社会心理是多元的,“无论是作者还是观众都有一颗少女心,她们有很多未竟的梦想,生命中有太多不能自我实现的遗憾,可以在戏中获得安慰,体现了一种心理补偿”。

玛丽苏是个刻薄的词,它满足了作者和观众的自我带入感。大部分的玛丽苏都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的完美想象或寄托。

在国外,玛丽苏和杰克苏的拥趸们基本都是青少年,而国内患者的平均年龄则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玛丽苏和杰克苏的广泛,不仅仅是影视现象,更是一个可供社会学者研究的课题。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