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 译文
    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
    浪莽:放荡、放旷。
    试:姑且。
    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丘垄(lǒng):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没(mò):死。一作“殁”。
    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魏晋的其他诗人
  • 傅玄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查看傅玄诗文
  • 支遁 支遁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查看支遁诗文
  • 张翰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葬于芦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张翰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查看张翰诗文
  • 刘琨 刘琨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查看刘琨诗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