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先秦 击鼓
  •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
    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于以:在哪里。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于嗟:叹词。
    活:借为“佸”,相会。
    洵:久远。
    信:守信,守约。

    参考资料: 1、朱 熹 .诗经集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3 . 2、郭晋稀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61-62 .
  •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参考资料: 1、郭晋稀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61-62 . 2、贺锐,李妍.《邶风·击鼓》:厌战与人性的二重奏.安康学院学报,2009,21(05).
  •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59-61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62
先秦的其他诗人
  •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查看屈原诗文
  • 列御寇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查看列御寇诗文
  •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查看荀子诗文
  • 宋玉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查看宋玉诗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