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督学福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仲春,刚到不惑之年的纪晓岚,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几日后即将启程赴任。
消息传出来,翰林院那些久慕外任、而又没有机会的翰林,对晓岚荣膺此任羡慕不已,说他蒙圣上恩宠、上司赏识,在读了万卷书之后,又有行万里路的机会,这将会是飞黄腾达、再举青云的阶梯,他的前途不可限量。看来皇上是很会用才的。
几年来,他曾任过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和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评学兼优的人才。同时所到之处也留下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传说那年担任会试同考官时,乾隆为了看看纪晓岚的选才眼力,就化了装,顶了关东才子王尔烈名字,亲下考常在考试中,乾隆一面伏案答卷,一面留心观察考场情况。此事做得非常隐密,三场顺利考过,纪晓岚等人却没有发现。
在纪晓岚阅卷的时候,有一篇文章写得气势恢宏,立意高深,从那文词上看出,考生不是等闲之辈,就把这份考卷进呈御览,让皇帝评判一下。乾隆接过试卷一看,正是自己答的那张,心中暗暗称赞纪晓岚的眼光,但为了不使事情败露,乾隆便亲自批道:"此卷不能入眩"纪晓岚莫名其妙,只是觉得这样一个有才的举子,而不被圣上欣赏,不免有遗珠之憾。几次进谏,皇上依然不准。
究竟有无此事,当时传说不一,但都晓得,乾隆很欣赏纪晓岚选才用才的眼力,这次命他督学福建,确实是皇上的有意安排。
连续几天,同僚和亲友们纷纷到府上看望他,叫他应接不暇。
这天一大清早,侍郎陶序东就来了,午宴过后,上午来的一帮客人陆续告辞,陶序东还是舍不得离去。几年来,陶序东和纪晓岚非常投契,这次一别至少三年,人事变化无常,三年之后自己是否还能留在京城也是很难预料,陶序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纪晓岚与陶序东结为知己,那是三年前的事,两人去山西主持乡试时,这其中还有一段趣事呢。
那年纪晓岚36岁,就被任命为山西乡试主考官,确属前所罕见的事,按照惯例主要大省份的乡试主考,都是由皇上钦命年高资深的翰林出身的人担任,纪晓岚荣膺此命,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因为和朝中众多的文官比起来,他还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儿。
担任同考官的,是比纪晓岚年长十几岁的陶序东,虽然只有五十多岁,但须发灰白,显得更加苍老,位居一个毛头小伙之下,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陶序东虽然早就听说纪晓岚知识宏富,反应机敏,但从未接触过,心中自然产生了要试一试这位主考大人的想法。
适逢有位山西籍的纪晓岚的同年,回乡祭祖,邀请纪晓岚、陶序东等到家中饮酒,并邀请了一些名士作陪。赴会的人早已耳闻纪主考的才名,酒席间十分敬重,恭维之词不绝于耳。
众人在酒足饭饱、品茗闲谈之际,从楼窗中望见一个妇女正套马驾车,但那母马因恋着马驹,正在院中打圈子,不肯上路,急得那妇女用鞭子抽打起来。
大家看过那场面之后,又接着闲谈起来。这时陶序东说道:"刚才情景很是有趣,在下占成一联,哪位能对出下联?"人们听了这话,兴趣很浓,便要他说出来看。陶序东把茶碗一放,不紧不慢的朗声吟出来: "妈妈驾马,马恋马,妈妈鞭马;"众人先是"哈哈哈哈"地笑起来,但笑声过后,感到此联出得很刁钻,是双声叠韵,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一点文采,但对出确实不易,一时无词答对,便各自沉吟起来。
纪晓岚心里清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陶大人口头上虽然说是请大家来对,他的本意不正是冲着自己来的吗?
纪晓岚站起身来,面对楼窗,向四下观望,忽然回头,向大家微微一笑说道:"我的下联有了。"众人连忙请教。纪晓岚把众人叫到窗前,用手指着窗外说道:"那不是吗?"众人看去,原来是个小姑娘要牵走一条老牛,可是老牛正用舌头舔着自己的小牛,小姑娘怎么咋唬牵拽,老牛也不肯动一步,直到小姑娘用树枝抽打它,才起身跟着向前走。
众人正要询问,纪晓岚说道:
"此乃'妞妞牵牛,牛舐牛,妞妞打牛'。"众人听后,都兴高采烈地笑了起来,纷纷赞扬主同考两位大人都是幽默风趣。
恰在这时,楼上的天花板咚咚作响,鼠声吱吱,众人十分诧异,主人感到十分扫兴,苦笑着向大家解释,每逢夏秋,鼠辈即在天花板上跳闹,虽十分厌恶,但又无可奈何。
这时一位客人说道:
"此必是因为天热,鼠为乘凉而入其内。鼠所怕的是猫,何不以猫置于天花板上。"主人说道:"也想到这个法子,但猫总不能老在里边埃"另一位客人说道:"那好办,何不叫名画匠,画一个猫放在天花板上,老鼠看见就不敢去了。"众人听后笑了起来。
这时,天花板上老鼠的闹声已经停止,人们正在寻找话题,陶序东用手捋了一捋胡子,向大家笑道:"刚才之事,令我又想出一联,请诸位赐教。"这次众人不敢应允,一位客人说道:"两位大人之才学,非我辈所及,还是由纪大人来对吧!"纪晓岚心里话,你不又是朝我来的吗?也不谦让,便说道:"陶大人,不妨说出联语,不才倒愿试上一试。"陶序东说道: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驱暑鼠;"众人听着非常有趣,这是一个谐音叠字联,也是对联中很难对的一种,可见陶大人学识渊博,非同寻常。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注意到纪大人身上,看他如何属对。
纪晓岚微然一笑,赞道:
"好!此联出的很妙啊!呵呵呵。"笑过之后继续说道:"在楼下不远,正巧就有一副下联。"纪晓岚笑着站起身来,一指不远处的晒谷场,说道:"诸位大人,请看--。"众人看时,见场上晒满稻谷,一群各色各样的鸡正在那里啄食,一个老翁和一个小孩走来,老翁指示小孩把鸡赶走。
众人见了不解其意,问纪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
"这不正是:'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众人听后,赞不绝口,无不为两位考官大人的趣对叫好。
此时,陶序东对纪晓岚的才思敏捷更为赞佩。不久考场上发生了一件事,更使他钦佩得无以复加了。
陶序东在判卷时,发现有一试卷,文意颇佳,立论也别出心裁,理应中试才对。但卷中有个毛病,就是这个考生写字,每每将字中的"口"写成"厶",例如将"员"字写成"贠","尚"写成"克",正在犹豫此卷是否荐榜。纪晓岚走进屋来,便将此卷交给他审阅。
纪晓岚由于早年曾经遭遇过一次落第的打击,所以在取舍上特别慎重,思忖良久,说道:"此生落第,自不冤枉。依我看,陶大人召见一下,让他知道错误何在,免得下一科再度名落孙山。"纪晓岚的做法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谁知道,那位生员听了,不但不领情,反而辩解道:"'口'、'厶'本来一样,何必吹毛求疵?"坚持不肯认错。
陶大人听了,气愤已极,正要上前喝斥,纪晓岚说道:"且慢且慢。"说完提起笔来,在试卷上写下几句话:"允兄吉去,私和吕臺,汝若再辩,革去秀才!"随手掷给生员,说声"退下!"生员看着试卷,无话可说,向两位大人叩谢之后,悻悻而去。
后来生员改掉了这个毛病,果然在下科考试时,中了举人,进京会试时,感恩不尽,曾专门到纪、陶两位大人府上拜谢。
经过这几件事后,陶序东不由得敬佩起纪晓岚来,两人感情日笃,友谊深厚。
陶序东见上午的来客,已经走尽,也要起身告辞,纪晓岚诚恳地挽留,陶也不再坚辞,留待晚宴后再离去,继续坐下来,谈话品茗。
正在这时,又有二人来访。一个姓王,是直隶人,一个姓罗,是山西人,都是纪晓岚点中的举人,现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听说业师即将离京,前来拜望。
王、罗二人在客厅里坐定之后,觉得屋里暖烘烘的,两人便脱掉棉袍,摘下帽子,罗某一看王某额上的黑痣,"噗哧"一声笑了起来。
陶序东不解其意,只是王某面含羞色,低头不语,罗某笑声不断,目光还在老师和同僚身上转来转去。
陶序东莫名其妙,好奇地问道:"罗兄笑声不止,定有什么喜事,请讲出来一同欣赏。"罗某微笑说道:"喜事就发生在座师和王年兄身上。"陶侍郎便催罗某讲来,罗某便笑呵呵地说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原来,纪晓岚受四叔纪容端影响很深,四叔说过的"世间没有不能属对之事"的话,使他一生难忘。三十年来,便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每逢看到什么新事,总是想想,看有无可以属对之事。
王某入翰林以后,常去拜望老师。纪晓岚看他额头上长着一块痣,曾想过为这块痣属一对,定是很有趣味,但拖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机会说出口。
那一天凑巧,与王某同事的刘某,眼中有块白翳,纪晓岚看了,哑然失笑,两位学生问老师何故发笑。
纪晓岚忍住笑声,正色说道:"适才阅读古人诗词,有两句诗甚是难懂,冥思苦想,不得起解。刚才两位贤侄进门后,我忽然茅塞顿开,故而忍不住笑出声来。"王、刘两人忙问:"是什么诗句,那么晦涩难懂,劳先生费神?"纪晓岚嘴角挂着微笑,目光在两位学生脸上转来转去,说道:乌云头上飞,明月浪中翻。
二人听了,大惑不解:这两句诗浅显易懂,并没有什么深意,怎么先生会久思不解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俩人几乎被闹糊涂了,忽然刘某看到王某额头上的那块黑痣,心想这不就是"乌云头上飞"吗。与此同时,王某看到刘某眼中的白翳,也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明月浪中翻"吗。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喊出声来:"啊。....."“是先生在拿我们开玩笑!"两人都明白了,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一直在一旁察颜观色的纪晓岚,这时又忍不住笑个不停。
听完这个故事,陶序东捋捋胡子,笑着说道:"纪大人确是滑稽大师,前不久,来一位李太守谒见,纪大人所出主意,让人笑得腹疼难挨啊!"罗某忙问发生了什么事,纪晓岚"嗤嗤"笑着,摆手示意不让陶侍郎说出此事。陶序东哪里肯顾他那一套,只管说自己的话,把那件事的前前后后说得淋漓尽致:那一天纪晓岚在家休闲,家人忽报有位李太守前来谒见,正在客厅等候。纪晓岚出来接见。
那位太守额上长着一颗核桃大的肉瘤,纪晓岚看了,哈哈大笑起来,正好这时婢女端茶走到纪晓岚身边,被他突然的笑声吓了一跳,盘中的茶碗滑落下来。
随着一声脆响,茶碗在纪晓岚面前摔得粉碎。这突然而来的情况,意外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笑声也便停止了。
李太守正莫名其妙,纪晓岚定神说道:
"你身为府尹,僚属众多,额上生这么一颗东西,实在不太雅观,我告诉你一位郎中,就是小东市周家古董店的掌柜,他虽不挂牌行医,但有专治此症的药方。.....”“多谢大人美意,敬请明示!"李太守原以为他是拿自己的生理缺陷寻开心,心里正觉得不愉快。现在听说要为自己介绍名医,转为感激,所以没等纪晓岚把话说完,赶忙拱手道谢。
“且慢,且慢。不过这位郎中的秘方,轻易不出示于人。"纪晓岚很关心地说,"你最好备上一份厚礼,同时把你的身份告诉他,他也许会给你治疗。如再不肯,你就说是我介绍你去的。"“多谢纪大人厚爱,学生告退!"李太守满怀感激,告辞而去。
李大守离开纪府之后,迫不及待地遵照纪大人的嘱咐,买了份厚礼,微服跑到小东市,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才找到周家古董店。
他抱着很大的希望和喜悦的心情,踏进了古董店,一问掌柜的刚出去,等一会儿才回来。李太守心想好事多磨,耐心等一会吧。
正在急切盼望之际,听人说道:"掌柜的回来了!"这时掌柜的走进来,李太守赶忙迎上去,两人一见面,同时都愣住了。。.....李太守好象被人劈头泼了一盆冷水,兴致全消,立刻气恼得七窍生烟,一言不发,扭头便走,一路上懊恼不迭,暗骂不已。
原来那位掌柜的额头上,也长着一颗同李太守差不多大小的肉瘤。
陶侍郎讲到这里,室里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这时又有一位门生谒见,纪晓岚赶忙起身迎接,室里人便也敛收笑声。
门生进到室内,给恩师叩头。在门生站起来时,纪晓岚忽然发笑,长时间不能止住笑声,门生莫名其妙,楞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陶序东等人猜想他又琢磨出什么有趣的话语来了,大家问他,他却不肯说,而且笑得更厉害了,于是大家不再追问,慢慢地,才止住笑声。
夜晚,客人们都已散去。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中天。
月光洒落下来,轻柔似水,院子里一片宁静。
一家人聚在一起,想到老爷即将去南国赴任,要有三十多个月缺月圆,才能复归团聚,更觉无限依恋,尤其是他的夫人和侍姬,每人都带着孩子,不能随老爷前往,更觉不胜悲戚。
马氏和倩梅还好些,最难过的是侍姬郭彩符,刚刚二十八九岁,自13岁跟随老爷以来,没有离开过几日的时间,这次怎奈长期与老爷分离,禁不住暗暗落泪。
纪晓岚看在眼里,虽也十分惜恋,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况且这是圣命,岂能不遵。
他看到妻妾个个伤心,却瞅着她们笑了起来,一时笑声不止,夫人马月芳便问他何事发笑,他只是含笑不语。
郭氏说道:"别人都伤心落泪,你却像鸟儿回树林里一样高兴?"他看看屋里没有懂事儿女,便说道:"你们不知道,我是想起下午的事来。"“下午发生了什么事?"夫人马月芳问道。
"下午一个门生来府上拜见,叩头时,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忍不住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又忍不住发笑。"“那你说说,想出了一副什么对联?"倩梅忍不住催问了一句。
马夫人猜想他准是又想出什么坏话,不然怎么会这样如痴似呆地发笑。便说道:"你嘴里吐不出好话来!"“冤枉,冤枉。实是一副很工整的对联!"纪晓岚赶忙辩解。
"那你就说出来看看。"马夫人说道。
纪晓岚摸摸鼻子,仰头吟道:今日门生头点地--
吟到这里,停了下来。妻妾们不感兴趣,说他这是什么话,庸俗不堪,还是大才子做的对联呢?便催他念出下联。于是他又继续吟道: "昨宵师母脚朝天。"这下可好,把妻妾三人都逗笑了。他自己反倒不声不响地喝起茶来。
马夫人说:"你的毛病怎么就是不改?!"看大家转忧为乐,他便站起身来吩咐大家回各房中歇息,自己也回房睡下了,一夜无事,不再叙及。
出都这天,及门第子刘权之、诸重光、孟生蕙等为他送行。出了京门,分手的时候到了,纪晓岚要弟子们止步回城,道别时吟诗一首:《留别及门诸子》,诗云:祖帐青门握手频,临歧犹自语谆谆;皇恩四度持文柄,远道三年别故人。
天上鹓鸾怀旧侣,园中桃李待新春;
明时稽古多荣遇,努力京华莫厌贫。
登车启程,纪晓岚奔上了赴任的征途,到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
一路行来,山川秀丽,大饱眼福。纪晓岚在舟中吟哦不断,作了几十首诗,后来结集为《南行杂咏》。
单说这天,他正站在船头眺望江中景色,后面一条大船鼓帆而上,很快就超到前面。
大船上坐着一位老年人,灰白的长髯迎着江风在胸前飘荡,看上去甚是潇洒,那位老人回头打量着纪晓岚。忽然间,大船慢下来,两舟并行前进。
老人站起身来,差人递给纪晓岚一张纸条,纪晓岚不解其意,赶忙接在手里,展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阁下如能对出,敝船自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只好委屈阁下在后啦。"接着写的是他的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一向才思敏捷的纪晓岚,这次居然碰到了对手,一下子被这句上联给难住了。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而又谐音与两位古人名字相同的联语,"橹速"暗含"鲁肃","帆快"暗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了双重含义:表面的意思是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讥笑文不如武。"看来这老家伙一定个武夫出身喽,我必须回敬他一句。"但一时想不出恰当的对句来,纪晓岚心中急如火燎。
那位老者看纪晓岚皱起眉头,半天没有答话的样子,想必是对不出下联,哈哈一笑,向船夫挥挥手,鼓棹扬帆而去。
纪晓岚听到他的笑声,心里像打翻了醋坛子,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一代奇才纪晓岚,第一次被人难住,怎肯善罢干休,一路上他搜肠刮肚,竟没有想出下联,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是事实。一路上闷闷不乐,几乎到了如疯如魔的地步,再好的风景也无心观赏了。
纪晓岚暗暗想道:尚未到任,就吃了一闷棍。南方文化发达,确是地灵人杰,人才荟萃埃今后尚不知会遇到什么麻烦。
到了福州,主持院试的论才大典时,乐声轰鸣,他心头一亮,暗叫"下联有了。"他对的是: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笛清"暗含"狄青","萧和"暗指"肖何",也是一句语意双关,谐音喻人的对联,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纪晓岚对出了下联,打消了心中的块垒,恢复了往日的诙谐、乐观、旷达的本色,但没有当场对出下联,失去扬眉吐气的机会,成为他久久的遗憾。
确实正如纪晓岚心中所想,当时南方的文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南方人天资优越,所以文士多出在南方,北方则愚氓不化,没有什么才学。北方人到南方做官,往往受到南方人的轻视。
纪晓岚到任第一天,就听侍从人员向他禀告:有人说他只不过是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怎么配到南方来做提督学政呢?纪晓岚心想,果然不出我所料,要是没有点真本领,他们还真的不会把我放在眼里,我且不露声色,看看再说。
过了几天,寓所门口贴出来了一副联,却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联语是: "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一看笑了,这不是公然挑战吗?看来不露一手,还真有点压不住邪气。便对官署里的人们说:"此联出的很好,可惜是没有下联,诸位谁来补个下联?"人们正要看看这位新任督学的才华呢,当然谁也不肯多事,纷纷推让说:"我辈才疏学浅,还是由大人来题吧。"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既然诸位赏脸,我就献丑啦。"当场唤过笔砚,大笔一挥,写就下联: "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众人看过,啧啧不已,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气势磅礴,寓意精深:山多水多,也要由天覆地载;才子再多,也是圣人的学生,看来这督学大人确实有两下子。
过不几日,又有人向督学大人说道:"督学大人办公的'笔捧楼'中,原来有山魈出没,不知督学大人见到没有。"笔捧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塔,并且上层的窗户却被高高的墙壁遮挡的严严实实的,上层室内很难进来光线,只有中午才能看清室内的情况。纪晓岚命人把两侧的墙垣拆掉以后,又把四面的窗户都打开,这样不但室内亮亮堂堂,而且向外望去,远山翠霭如在目前。他题了一幅匾额挂在楼前,匾额上的三个字是:"浮青阁",又写了一副门联:地迥不遮千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人们看了,见纪大人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摹景贴切,意境宏阔,确非等闲之辈,便有些佩服起来。
等到举行院试,人们又领略到了这位纪大人的文章风采。
原来纪晓岚心想,不是有人说我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吗?好,我就从这上边出题,看看才子们会不会《三字经》和《百家姓》。
他出了三篇文章的题目,第一篇用的是《三字经》的头一句:"人之初";第二篇用的是《三字经》的第十一句:"子不学";第三篇用的是《百家姓》上的第一句:"赵钱孙李"。
这下可好,参加考试的秀才们都傻了眼,不知道这文章怎么做。一场下来后,有人抱怨起来说道:"大人出题太平,我们学的是《五经》、《四书》,这里却只出《三字经》、《百家姓》,这岂能算作出题?"纪晓岚微微一笑:"《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启蒙文字,各位生员尚且未曾读过,难道尚须重新开蒙吗?"生员们感到受了奚落,很不服气,论说纷纷。有人议论道:我们不会,他也不一定会,无非是故作高深,让我们出丑罢了。于是有人串通了一下,生员一起要求京师大人赐教,讲讲文章该怎么作。
纪晓岚答应的很爽快:"那好吧,我念你们记好了。"于是他把众生员召集到一起,像高山流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朗诵起来,毫不迟疑,一气呵成,文章起伏跌宕,很有气势,而且词章华丽,妙语连珠。
生员们都听得有些发呆,不少人记都记不上,甚至把字写错了。
三篇文章做完,秀才们无不叹服,都感到督学大人确是天下奇才。谁再也不敢小看他一眼了。但还是有人感到这样违背科试惯例,应当出《五经》、《四书》上的题目。
纪晓岚笑道:"刚才是和你们开玩笑,考好考坏,无关紧要。下面再给你们出个《四书》上的题目,各位考生务须郑重答卷。"于是重新开考,这次的题目是:"今也南蛮,乌夫。"这倒是《四书》上的一句话,用它来做文章题目,考生们无话可说了。但这个题目不但本身十分刁钻,而且是让生员们自己写文章骂自己,生员们个个犹豫不定,沉吟再三,难以落笔。有的憋得面红耳赤,心中连连叫苦;有的气极败坏,心中暗骂不已;有的看着试题发呆发愣,紧皱眉头。心中都憋了一肚子火,但这次又找不到借口发泄,只好把苦水往肚里咽。有的人忍气吞声地把文章写完了,但都属勉强成文,文理难求通达,根本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文章中闹出了许多笑料,让人忍俊不禁。纪晓岚在写批语时,来一番戏谑挖苦,把一帮自恃才高八斗的才子们,搞得威风扫地,狼狈不堪。还有不少的生员,一是气愤已极,二来是确实难于落笔,不得已交了白卷。
这场下来,生员们不得不服气了,都承认这位督学大人不但有学问,而且肚子里很有些花花肠子。消息很快传出去,盛府、州、县的官员们,更对这个北方才子敬慕三分。
时过不久,纪晓岚到汀州主持科试。试院堂前有株古老的柏树,高达数丈,虬枝苍劲,乃为唐代所植。传说树上常有神仙出现。
有人告诉纪晓岚说:"历来试官到任,都要朝树礼拜,纪大人拜可不拜?"纪晓岚稍一思略,说道:"此为木魅,而不是什么神仙,督学来此,是受天子之命,岂有参拜鬼魅之理?它既不为害,不必去管它,倘若兴妖作怪,可将此树伐掉。"过了几天,祠堂房门旁刻了一副对联,是督学大人手迹,对联题道:参天黛色常如此点着朱衣或是君人们看了,不解其意,一个差役便向人们讲述发生在那天夜里的一件事:纪大人刚到试院的那天晚上,天空晴朗,月光皎洁,微风爽来,古老的柏树发出簌簌的低吟。差役侍候纪大人,在堂前的石阶上,欣赏这月夜中的景色,差役想着柏树上常有鬼神出没的事,心里不由的虚惊起来,不时地向古柏看上两眼。
突然间,差役看到树梢上出现了两个人。借着月光看去,好像是都穿着红色的衣裳,两个红衣人向着纪大人鞠躬作揖后,消失在融融的夜幕中。
差役一时吓得说不出话来。惊魂略定,吞吞吐吐地将所见之事禀告大人。第二天,纪大人写了这幅门联,吩咐刻在祠堂门两侧。
这件事马上被传讲开来,人们说得真真切切,不断添枝加叶,很快督学大人驱妖降鬼的本领被传得神乎其神。
到汀州不久的一天,纪晓岚在城中微服游逛,走到城西的碧云茶楼,见二楼的阳台上写有"以文会友"的字样。停在下面细听,楼上人语纷纷,喝彩声不断。纪晓岚猜想是文人在此聚会,想起自己当年在文社与诸友唱和的情景,不由得心里痒痒。心想我何不登楼一观,看看这南方文友相会是什么场面,他们的才学到底如何。
想到这里,迈步登楼。见十几位文人学士正在这里吟诗作赋,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们的诗文书画,纪晓岚要了一壶茶,静静坐到一个角落里,慢慢喝着茶,听着文士们的高谈阔论,观看墙上的诗词文赋,觉得这些人的谈吐和诗文没有什么高雅之处,与他们潇洒的束装打扮相比,简直有些金玉其外,而败絮其里。
这时有人发现纪晓岚,看他也是一副斯文打扮,便上前询问。纪晓岚只称自己是经商到此,不敢通报姓名。
座中人听他是北方口音,顿生捉弄之意,有人说道:"贵客适临敝会,实是增辉不浅。但余等有约在先,与会者必须吟诗一首,以助雅兴。"纪晓岚连忙推辞:"不敢,不敢。敝人才疏学浅,作诗更非所长。"众人一听,越发不肯放过,你一言我一语,要他作诗一首,方许下楼。纪晓岚装作十分为难的样子说:"既然诸位不肯见谅,只好献丑了。"于是提笔写道: "一爬爬上最高楼。"众人一看,这哪里叫诗呢?都哗然大笑,要他继续作下去。他装出思索的样子继续写道: "十二栏杆撞斗牛。"大家看了,认为这句还可以,颇有诗意。有人却怀疑,这不定是从什么地方抄记下来的诗句,这会儿用上了。这时,纪晓岚抬起头来,看看大家,十分为难地说:"诸位见谅!我这人有怯场的毛病,有人看着就写不出来,诸位可否暂避一下,让我把诗句写完。"大家不由笑得更欢了。为了继续取笑,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便躲到一旁,不再看他,等他写出后面的诗句。
纪晓岚这回笔走龙蛇,眨眼间写完后面两句,掷笔于案,转身下楼扬长而去。
众人转身看时,他已经不在,看到案上已写好的两句诗是: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
这些人都被这两句惊呆了,原来是宗师大人到了!想起刚才奚落的话语,众人惊恐不迭,跑下楼来,欲要赔罪,早已不见踪影。
这不仅是纪晓岚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这诗的作法,叫作"逆挽法",起得平平,尚把惊人之句放在后面。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作不出来的。
几月过后,纪晓岚来到泉州。泉州太守刘知远是直隶真定府人,真定与河间两府相邻。这刘太守与纪晓岚当然就是同乡。两人相见,倍感亲切,相识之后,情深意笃,这期间往来频繁。
这天早晨,纪晓岚又来到泉州府衙,正遇刘知远升堂断案,便去后堂等候。衙役知他是知府大人的同乡密友,便去堂上禀告了刘大人。刘知远听说纪晓岚来了,心里一喜,顿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赶快退堂,到后堂接见。
两人寒暄过后,纪晓岚问道:"仁兄面有倦色,不知为何事操劳?"刘知远说道:"纪兄,愚弟实不相瞒,今日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案子,也是个无头案子。被告是晋江县的知名秀才黄正轩,其舅父乃是当朝的吏部侍郎,他岳父陈蒲田任过礼部侍郎,虽改仕在家,京中故旧颇多。假如审理不当,将会影响今后的前程不说,更重要的是食君之禄,便应忠君之事。而黄正轩除是知名秀才之外,无论供词之中或其神情,均不像刁钻奸诈之人,如若用刑逼讯,又恐冤枉了此生,愚弟不愿了草结案,为此负君害民之事,而又无疵瘕可寻,是以为难,还望仁兄多多赐教!"纪晓岚见刘知远神情忧郁,问道:"请仁兄一叙案情。"刘知远说道:"这黄正轩的岳父陈蒲田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陈雪娇。"说道此处,刘知远差人取来状纸,交给纪晓岚观看。
纪晓岚看完状子,说道:"即蒙仁兄见爱,纪昀愿意效劳。"纪晓岚让刘太守在二堂提审被告黄正轩。
为什么纪晓岚要在二堂审讯黄正轩呢?大堂和二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大堂审讯,除允许百姓听看之外,还要三班皂隶、刑房书办等人参加站堂,呼喊堂威。如犯 人不招,还可用刑,而二堂则不允许百姓旁听,除一两个差役提人外,一般由刑名师爷录供。
纪晓岚估计此案必有隐情,为保密起见,故而在二堂审讯。
原来黄正轩成婚那天,天气炎热。夜幕降临,署热未消,室内闷热难耐,黄正轩便请新娘陈雪娇到院中,在梧桐树下纳凉,待稍觉凉爽后再入洞房。
俄而月上枝头,院内清幽静谧,五颜六色的灯笼将夜中的庭园装点的美丽怡人。黄正轩和陈雪娇在院中谈着笑着,两情欢洽,其乐融融。陈雪娇激励丈夫日后要刻苦读书,争个三元及第。黄正轩自命不凡,声言稳操胜券。陈雪娇微微笑道:"既然夫君这样自信,为妻出一题目,考一考你怎样?"黄正轩不肯示弱,摇着手中的折扇,一笑说道:"我虽不敢说胸怀二酉,学富五车,然自幼饱读诗书,难道还怕娘子考倒不成,爱妻尽管出题是了!"陈雪娇看丈夫傲然不凡的态度,便说道:"倘若此题应答不出,为妻罚你书房独窗,不知夫君能否应允?"“噢!敢情是爱妻要扮作那苏小妹的角色,为夫也当一次秦少游,这又何妨!倘若我回答不出,也无颜在洞房内见娘子,任期娘子惩罚就是了!"“郎君可比秦少游,但妾身那敢比苏小妹。不过,我出上一副对联,夫君何时答上,何时进入洞房,如果对不出来,今夜就要委屈夫君一夜啦!"说完雪娇看看天上的明月,略一沉思,用银铃般的声音吟道: "移椅依桐同望月;"黄正轩听了上联,开始觉得很容易,可是仔细一推敲,觉得此联确不易对,"移椅依"三字是同音异声,“桐同"二字则是音同义异,下联也要如此对出,方可成为一副佳联。起初他心里还是满有把握,但越想越觉得心里没底了。沉吟良久,仍然不能对出下联。陈雪娇见他都急得头上挂满汗珠,一边递过手帕让黄正轩拭汗,一面取笑道:"既然我们有约在先,只好委屈相公一夜啦!天色已晚,早点儿回书房歇息去吧!"陈雪娇说完,自己回到洞房。不过她这是戏言,并未认真,料想黄正轩也会随自己而入的。她哪知新郎黄正轩正在年轻气盛,自以为文场中首屈一指,不想竟然在一个女人手中栽了跟头,“栽在别人手犹可,可偏偏是自己的娘子,若对不上,岂非一辈子的话柄?"黄正轩想到这里,抱着对不上不入洞房的劲儿,负气一夜未睡,思来想去,直到天明尚未想出下联。.....两日过去,黄正轩仍未属出下联。这天夜深,他正在书房秉烛读书,丫环挑灯来到书房,说夫人差她请老爷回房歇息。黄正轩满脸愧色说道:"未能属出下联,无颜见到娘子。"不肯回到洞房内与雪娇圆房。
第二天早晨,发现新娘陈雪娇已经自缢身亡。黄正轩痛断肝肠,自恨自己无才无能,妄夸海口,使新人大失所望,遂至走向绝路。
陈老员外视爱女雪娇为掌上明珠,噩耗传来,悲痛欲绝,询问其死因,黄家人也说不清楚,只好将婚后之事,一一回明,陈蒲田哪肯相信,愤怒之下,投诉官府,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
刘太守受理此案后,经仵作验明,陈雪娇死前不久已经破身,并非处女。然而被告黄正轩咬定尚未圆房。是新娘与人通奸?还是被人强奸?疑团难解,查无线索,几日来刘知远一筹莫展。
纪晓岚见黄正轩情词恳切,跪在堂下悲泪横流,痛断肝肠。纪晓岚沉思片刻,心想必须查明与陈雪娇同房之人,才能了结此案,便向黄正轩问道:"花烛之夜,新娘出题之事,是否尚有他人知道?"黄正轩哭哭啼啼地回道:"夫人死前两日,几位同学曾到府上,看我愁眉不展,坐立不安,问起是何缘故,学生便将夫人所出一联,说将出来,请他们帮助属对,以求早日圆房。"“是否属出下联?"纪晓岚继续问道:"没有。"“噢,--"纪晓岚恍然大悟,令黄正轩退下,传讯陈雪娇的贴身丫环,也命在二堂审讯,丫环讲了夫人死前两日的情况:那天夜深以后,服侍夫人睡下,丫环也回到另一间房中歇息,朦胧中听到"吱"的一声门响,丫环坐起来问了一声:"谁呀?"“是我,你不要起来了,我来给少爷开门。"说话的是新娘陈雪娇。丫环心中替姑娘一喜:"定是新郎刚才对出了下联,来房中圆房。"但丫环忙碌了一天,身上十分疲倦,翻个身就又睡觉了,新娘房中的事,并没有听到。
次日,新娘陈雪娇喜悦异常,丫环怕她害羞,也没有问起昨夜的事。但直到夜已很深,仍不见黄正轩回房歇息。新娘便打发丫环去书房,请黄正轩回房。丫环来到书房,见他仍旧愁云满面,传过夫人话后,他仍不肯进入洞房,说未能对出下联,无颜去见夫人。丫环十分纳闷,只好回房禀告新娘。
新娘听了丫环的回话,说了一声:
“哦?怎么昨夜。....."
话没说完,陈雪娇脸色发黄,呆坐在床沿上,丫环忙问:"您身上不舒服?"“哦。.....没有什么,你回房睡觉去吧。"丫环要服侍雪娇睡下再走,雪娇不肯。再三催促丫环去睡,丫环才回到自己房中。天亮以后,雪娇已在屋中缢死。
审完丫环,纪晓岚显得成竹在胸,吩咐丫环回去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过堂情形。又给刘太守出谋献策放还黄正轩,要他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同他的一帮同学来往。严令所有知道此事的人,不准向外走露消息,速将陈雪娇埋葬,只说是黄府里死了一名陪嫁丫环。刘太守按照纪晓岚的嘱咐一一做出安排。
纪晓岚回到寓处,想起陈雪娇为丈夫出的那副联语,要为它对上下联,沉思良久,也没有想出一个满意的下联来。暗暗说道:"这陈雪娇果真是位才女,所出一句实难属对,怪不得这黄正轩两日都没能对上。"夜晚,纪晓岚叫仆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院中的一棵大树下,他坐在椅子上仰头望着天空的明月,嘴里不停的低声吟道:"移椅依桐同望月,移椅--依桐--同望月,移椅依--桐同--......"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他的脖子都仰得有些发酸,但觉得仍不困倦,便想回屋内读书,忽然想到这院中有座壶天阁,阁上藏书甚丰,便让仆人叫来在壶天阁当差的人。差人来到跟前,见是督学大人,要到阁上借书,即便在夜里也不敢怠慢,说声:"大人稍候,小人取盏灯笼就来。"差人说罢,扭头取灯笼去了。
纪晓岚在阁下等候,不停地来回踱步,脑子里又想起那副对联,忽然停住了脚步,猛地想出了下联,自言自语道:"噢--对!就是这句:'等灯登阁各攻书。'对对!只能是这个对句!"纪晓岚心中豁然开朗,出句对句,暗暗为陈雪娇之死感到惋惜,弄清此案真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按照当时的制度,乡试以前,各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都要参加提督学政州内巡回举行的科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这时实行六等黜陟法:一二等与三等名次靠前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者黜革,不能取得乡试资格。考试揭晓,平素与黄正轩有交往的生员都被列在四等以下,这些人怨声载道,反映评卷不公。
几日过后,督学大人纪晓岚把这些人招来,先是一番训教,然后要出一副联,能对上者可破格擢为一、二、三等。这十几个人都非常奇怪,但他们早就知道这位督学大人十分古怪,在主持院试时曾以"人之初"、"赵钱孙李"和"今也南蛮,乌夫"为题,把参加考试的生员都考得叫苦不迭,不知这次又是什么古怪刁钻的题目?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从督学大人的摆弄。督学大人出的上联是: "移椅依桐同望月"过了多时,时间已到。生员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地交了白卷,走出场去,最后只有一个晋江县的吴绍智,临出场时提笔写出了下联,与纪晓岚所想下联一字不错: "等灯登阁各攻书。"纪晓岚看后哈哈大笑,赶忙差人报告刘太守:罪魁祸首已经查明,就是晋江县秀才吴绍智。
将吴绍智带到堂上审问,那吴绍智那里肯招。刘太守吩咐大刑伺候,吴绍智见不招就要皮肉吃苦,只好供认不讳:那天他和几个同学,到黄府看望黄正轩,得知新娘出题难住新郎,不能圆房,便问起那副上联,同学想来想去,当时谁也没有对出下联。
吴绍智回到家中,越想越是有趣,反复地思来想去,夜晚叫书僮打着灯笼要到楼上的书斋里读书,在攀登楼梯时突然想出了下联,心中暗自得意,心想何不扮作新郎,去洞房戏耍一下。
第二天夜晚,吴绍智换上新郎装束,逾墙进入黄府,躲在洞房前的花丛中,从窗户向房中观望,看新娘子陈雪娇生得玉人一样,心想:真是天赐良机!这样一个佳人,若能消受一夜,也是三生有幸。等到夜深人静,听着丫环也已睡下,他才从花丛中钻出来,来到陈雪娇窗前,模仿黄正轩的声音说道:"爱妻开门,你害得我苦啊!今日才对出下联。"陈雪娇隔窗听见丈夫说对出下联,喜上心头:渴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隔窗问丈夫如何属对,吴绍智便回答了"等灯登阁各攻书"一句。陈雪娇听了,细细品味,对得十分巧妙,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心中万分欢喜,便亲自启户,将他迎进洞房。
吴绍智走进房中,把灯吹灭,把陈雪娇抱上绣床,做了一夜夫妻。次日拂晓,陈雪娇还没睡醒,他就悄悄地溜出洞房。
听完吴绍智口供,纪晓岚又给刘知远分析起第二夜的情形:这天雪娇十分喜悦,等着丈夫回房倾诉衷肠,重温昨宵欢爱,直到夜深时分,仍不见丈夫来临,便差丫环书房去请。
不料新郎回说尚未属出下联,不肯回房。
陈雪娇听了丫环的回话,"轰"地一声,如五雷轰顶,头晕目眩,坐在了床沿上。丫环走后,她前思后想,断定是恶徒冒名属对,使她被迫失身,胸中羞恨难当。想到此事传讲出去,哪里还有脸面做人,便自己悬梁自尽了。
刘知远问明来龙去脉,又听纪晓岚分析得条条有理,立刻便断决此案,判曰:"男女婚嫁,需父母之命;秦晋亲盟,凭媒妁之言。黄正轩风流少年,多读孔孟之书;陈雪娇深闺丽质,颇习周公之礼。以雏凤副娇鸾,堪称良配;用美玉配明珠,适成佳偶。新婚之夜,桐下属联,无异苏小妹三难新郎;拂袖而去,闭门苦读,实同六国相再攻阴符。何期吴绍智窃联属对,遂冒新郎而入洞房,致使雪娇受骗失身,故含羞愤以自戕。陈女无心,吴犯 有意。恶由吴犯 起,罪无可逭,律应抵命,重惩示儆。黄正轩无罪放还。"此案了结,督学大人纪晓岚的名声又一次轰动了闽州,上上下下无不叹服这位督学大人才智超群。纪晓岚走到哪里,拜谒求见的人便蜂拥而至。官场上一些自恃才高的人不得不退避三舍。
在一次宴会上,出席者都是当时福建的风流名士,一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谈笑间有人向纪晓岚问道:"纪大人学识如此渊博,除了得天独厚,天赋异常而外,当另有什么治学的秘诀吧?"纪晓岚听了,谦逊地说道:"常言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并非得天独厚,也没什么捷径可循,只不过是苦学不倦罢了!"大家听了,点头称是,有的摇头一笑。纪晓岚又一本正经地说道:"要说秘诀嘛,也算是有的,不妨我为诸位写在纸上。"说着,找来文房四宝,挥笔而成一联,只见纸上写道:睡草屋闭户演字卧樵榻弄笛书符在这副联里,俨然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读书人的形象,尽管住草屋,睡樵榻,一贫如洗,仍然读书不倦,闲来吹笛品箫,悠然自得。
纪晓岚写就,在座的要争着传看。但座中人多,一时传不过来。正好纸幅被一位常大人拿在手里,纪晓岚便说道:"有劳常大人为各位大人读上一读!"常大人便高声地为大家读了起来,语音刚停,座中各位便一个个捧腹喷饭,笑得直不弃腰来。
原来参加宴会的,除了纪晓岚和刘知远来自北方,其他都是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人士,纪晓岚见他们说话,与北方话音调不同,便写出此联戏谑。常大人不知其中奥秘,读出这副对联时,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听到的却是:"谁操吾屁股眼子,我叫他弄地舒服。"见大家笑得如此失态,常大人尚在纳闷,等他一回味自己的语音,明白纪晓岚是有意奚落,不巧被自己碰上,不由得脸上通红起来,十分难堪。转脸看纪晓岚,他却端坐在那里,正冲着自己皱眉头呢,看他这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常大人的怨气也不便发作,只好苦笑起来。
时间很快过了三年,纪晓岚提督学政任满,即将离闽回京,消息传开,一帮文人学士们感到松了口气,因为有纪晓岚在此,他们是较量不过他的,如不避锋芒,将会防不胜防地受到他的耍笑,早已没有人敢说北方没有人才了。
纪晓岚启程这天,有人送来一个礼盒,纪晓岚打开一看,里也只有一个禀帖,上面写着一行字:纪晓岚呵呵一笑,心想自己这三年还真有点虎威,有不少人受了冤枉气,盼我早点离开,我何不吓他一吓!随即提起笔来,就在原帖上写上一行字,令送礼人带回,他写的这行字是:山在虎还来在场的人看了,称赞纪大人毕竟是才高无量,无人敢比。
归帆经过浙江,纪晓岚在舟中写了一首诗:山色空蒙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这首诗把静态的山色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最后的结句,虽是平常语句,但用在此处,便显得灵巧鲜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回到北京,人们读起这首诗,都交口称赞。这天,顺天举子朱子颖也来看望业师纪晓岚,纪晓岚笑着跟大家说道:"其实,我这句'处处随人欲上船',就是从学生朱子颖的'万山青到马蹄前',一句脱胎而来,别人都说'青出于蓝',今天却是'蓝出于青'啊!"人们不解其意,他讲起督学福建前的一段故事。
原来在他行前一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时,发现一份备卷中的诗写得很好,其诗第六联写道:素娥寒对影,顾兔夜眠香。
纪晓岚十分喜爱这一联,认为写得秀逸不俗,等到看第七联时,更觉得出手不凡:倚树思吴质,吟诗忆许棠。
他感到十分诧异:这里写出了吴刚的字,实在是不同寻常,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不过这首诗一般的选本都没有选录进去,要不是读过《昌谷集》的人,是不知道吴刚字质的。至于唐代诗人许棠,他的诗早已不传,知道这个人的就更少了,只有见过正定保《摭言计》,敏夫《唐诗记事》的人,才会知道许棠的名字。可见这个考生的知识是非常渊博。
纪晓岚便和主考官梁诗正商量,将这份试卷取在榜上,这个考生便是朱子颖。
朱子颖出身贫寒,放榜后已经是九月天气了,穷得没有棉衣,便借了好友蒋心余的衣服来见纪晓岚,拿着他写的诗作为送给老师的见面礼,纪晓岚打开看时,赫然写着几年前在北方旅舍墙壁所见的那两句诗: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遂叹起针芥相投之契,确有夙世因缘。
人们听后,都钦佩纪晓岚的治学精神,他才真做到了"无论年少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啊!
消息传出来,翰林院那些久慕外任、而又没有机会的翰林,对晓岚荣膺此任羡慕不已,说他蒙圣上恩宠、上司赏识,在读了万卷书之后,又有行万里路的机会,这将会是飞黄腾达、再举青云的阶梯,他的前途不可限量。看来皇上是很会用才的。
几年来,他曾任过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和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评学兼优的人才。同时所到之处也留下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传说那年担任会试同考官时,乾隆为了看看纪晓岚的选才眼力,就化了装,顶了关东才子王尔烈名字,亲下考常在考试中,乾隆一面伏案答卷,一面留心观察考场情况。此事做得非常隐密,三场顺利考过,纪晓岚等人却没有发现。
在纪晓岚阅卷的时候,有一篇文章写得气势恢宏,立意高深,从那文词上看出,考生不是等闲之辈,就把这份考卷进呈御览,让皇帝评判一下。乾隆接过试卷一看,正是自己答的那张,心中暗暗称赞纪晓岚的眼光,但为了不使事情败露,乾隆便亲自批道:"此卷不能入眩"纪晓岚莫名其妙,只是觉得这样一个有才的举子,而不被圣上欣赏,不免有遗珠之憾。几次进谏,皇上依然不准。
究竟有无此事,当时传说不一,但都晓得,乾隆很欣赏纪晓岚选才用才的眼力,这次命他督学福建,确实是皇上的有意安排。
连续几天,同僚和亲友们纷纷到府上看望他,叫他应接不暇。
这天一大清早,侍郎陶序东就来了,午宴过后,上午来的一帮客人陆续告辞,陶序东还是舍不得离去。几年来,陶序东和纪晓岚非常投契,这次一别至少三年,人事变化无常,三年之后自己是否还能留在京城也是很难预料,陶序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纪晓岚与陶序东结为知己,那是三年前的事,两人去山西主持乡试时,这其中还有一段趣事呢。
那年纪晓岚36岁,就被任命为山西乡试主考官,确属前所罕见的事,按照惯例主要大省份的乡试主考,都是由皇上钦命年高资深的翰林出身的人担任,纪晓岚荣膺此命,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因为和朝中众多的文官比起来,他还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儿。
担任同考官的,是比纪晓岚年长十几岁的陶序东,虽然只有五十多岁,但须发灰白,显得更加苍老,位居一个毛头小伙之下,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陶序东虽然早就听说纪晓岚知识宏富,反应机敏,但从未接触过,心中自然产生了要试一试这位主考大人的想法。
适逢有位山西籍的纪晓岚的同年,回乡祭祖,邀请纪晓岚、陶序东等到家中饮酒,并邀请了一些名士作陪。赴会的人早已耳闻纪主考的才名,酒席间十分敬重,恭维之词不绝于耳。
众人在酒足饭饱、品茗闲谈之际,从楼窗中望见一个妇女正套马驾车,但那母马因恋着马驹,正在院中打圈子,不肯上路,急得那妇女用鞭子抽打起来。
大家看过那场面之后,又接着闲谈起来。这时陶序东说道:"刚才情景很是有趣,在下占成一联,哪位能对出下联?"人们听了这话,兴趣很浓,便要他说出来看。陶序东把茶碗一放,不紧不慢的朗声吟出来: "妈妈驾马,马恋马,妈妈鞭马;"众人先是"哈哈哈哈"地笑起来,但笑声过后,感到此联出得很刁钻,是双声叠韵,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一点文采,但对出确实不易,一时无词答对,便各自沉吟起来。
纪晓岚心里清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陶大人口头上虽然说是请大家来对,他的本意不正是冲着自己来的吗?
纪晓岚站起身来,面对楼窗,向四下观望,忽然回头,向大家微微一笑说道:"我的下联有了。"众人连忙请教。纪晓岚把众人叫到窗前,用手指着窗外说道:"那不是吗?"众人看去,原来是个小姑娘要牵走一条老牛,可是老牛正用舌头舔着自己的小牛,小姑娘怎么咋唬牵拽,老牛也不肯动一步,直到小姑娘用树枝抽打它,才起身跟着向前走。
众人正要询问,纪晓岚说道:
"此乃'妞妞牵牛,牛舐牛,妞妞打牛'。"众人听后,都兴高采烈地笑了起来,纷纷赞扬主同考两位大人都是幽默风趣。
恰在这时,楼上的天花板咚咚作响,鼠声吱吱,众人十分诧异,主人感到十分扫兴,苦笑着向大家解释,每逢夏秋,鼠辈即在天花板上跳闹,虽十分厌恶,但又无可奈何。
这时一位客人说道:
"此必是因为天热,鼠为乘凉而入其内。鼠所怕的是猫,何不以猫置于天花板上。"主人说道:"也想到这个法子,但猫总不能老在里边埃"另一位客人说道:"那好办,何不叫名画匠,画一个猫放在天花板上,老鼠看见就不敢去了。"众人听后笑了起来。
这时,天花板上老鼠的闹声已经停止,人们正在寻找话题,陶序东用手捋了一捋胡子,向大家笑道:"刚才之事,令我又想出一联,请诸位赐教。"这次众人不敢应允,一位客人说道:"两位大人之才学,非我辈所及,还是由纪大人来对吧!"纪晓岚心里话,你不又是朝我来的吗?也不谦让,便说道:"陶大人,不妨说出联语,不才倒愿试上一试。"陶序东说道: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驱暑鼠;"众人听着非常有趣,这是一个谐音叠字联,也是对联中很难对的一种,可见陶大人学识渊博,非同寻常。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注意到纪大人身上,看他如何属对。
纪晓岚微然一笑,赞道:
"好!此联出的很妙啊!呵呵呵。"笑过之后继续说道:"在楼下不远,正巧就有一副下联。"纪晓岚笑着站起身来,一指不远处的晒谷场,说道:"诸位大人,请看--。"众人看时,见场上晒满稻谷,一群各色各样的鸡正在那里啄食,一个老翁和一个小孩走来,老翁指示小孩把鸡赶走。
众人见了不解其意,问纪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
"这不正是:'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众人听后,赞不绝口,无不为两位考官大人的趣对叫好。
此时,陶序东对纪晓岚的才思敏捷更为赞佩。不久考场上发生了一件事,更使他钦佩得无以复加了。
陶序东在判卷时,发现有一试卷,文意颇佳,立论也别出心裁,理应中试才对。但卷中有个毛病,就是这个考生写字,每每将字中的"口"写成"厶",例如将"员"字写成"贠","尚"写成"克",正在犹豫此卷是否荐榜。纪晓岚走进屋来,便将此卷交给他审阅。
纪晓岚由于早年曾经遭遇过一次落第的打击,所以在取舍上特别慎重,思忖良久,说道:"此生落第,自不冤枉。依我看,陶大人召见一下,让他知道错误何在,免得下一科再度名落孙山。"纪晓岚的做法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谁知道,那位生员听了,不但不领情,反而辩解道:"'口'、'厶'本来一样,何必吹毛求疵?"坚持不肯认错。
陶大人听了,气愤已极,正要上前喝斥,纪晓岚说道:"且慢且慢。"说完提起笔来,在试卷上写下几句话:"允兄吉去,私和吕臺,汝若再辩,革去秀才!"随手掷给生员,说声"退下!"生员看着试卷,无话可说,向两位大人叩谢之后,悻悻而去。
后来生员改掉了这个毛病,果然在下科考试时,中了举人,进京会试时,感恩不尽,曾专门到纪、陶两位大人府上拜谢。
经过这几件事后,陶序东不由得敬佩起纪晓岚来,两人感情日笃,友谊深厚。
陶序东见上午的来客,已经走尽,也要起身告辞,纪晓岚诚恳地挽留,陶也不再坚辞,留待晚宴后再离去,继续坐下来,谈话品茗。
正在这时,又有二人来访。一个姓王,是直隶人,一个姓罗,是山西人,都是纪晓岚点中的举人,现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听说业师即将离京,前来拜望。
王、罗二人在客厅里坐定之后,觉得屋里暖烘烘的,两人便脱掉棉袍,摘下帽子,罗某一看王某额上的黑痣,"噗哧"一声笑了起来。
陶序东不解其意,只是王某面含羞色,低头不语,罗某笑声不断,目光还在老师和同僚身上转来转去。
陶序东莫名其妙,好奇地问道:"罗兄笑声不止,定有什么喜事,请讲出来一同欣赏。"罗某微笑说道:"喜事就发生在座师和王年兄身上。"陶侍郎便催罗某讲来,罗某便笑呵呵地说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原来,纪晓岚受四叔纪容端影响很深,四叔说过的"世间没有不能属对之事"的话,使他一生难忘。三十年来,便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每逢看到什么新事,总是想想,看有无可以属对之事。
王某入翰林以后,常去拜望老师。纪晓岚看他额头上长着一块痣,曾想过为这块痣属一对,定是很有趣味,但拖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机会说出口。
那一天凑巧,与王某同事的刘某,眼中有块白翳,纪晓岚看了,哑然失笑,两位学生问老师何故发笑。
纪晓岚忍住笑声,正色说道:"适才阅读古人诗词,有两句诗甚是难懂,冥思苦想,不得起解。刚才两位贤侄进门后,我忽然茅塞顿开,故而忍不住笑出声来。"王、刘两人忙问:"是什么诗句,那么晦涩难懂,劳先生费神?"纪晓岚嘴角挂着微笑,目光在两位学生脸上转来转去,说道:乌云头上飞,明月浪中翻。
二人听了,大惑不解:这两句诗浅显易懂,并没有什么深意,怎么先生会久思不解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俩人几乎被闹糊涂了,忽然刘某看到王某额头上的那块黑痣,心想这不就是"乌云头上飞"吗。与此同时,王某看到刘某眼中的白翳,也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明月浪中翻"吗。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喊出声来:"啊。....."“是先生在拿我们开玩笑!"两人都明白了,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一直在一旁察颜观色的纪晓岚,这时又忍不住笑个不停。
听完这个故事,陶序东捋捋胡子,笑着说道:"纪大人确是滑稽大师,前不久,来一位李太守谒见,纪大人所出主意,让人笑得腹疼难挨啊!"罗某忙问发生了什么事,纪晓岚"嗤嗤"笑着,摆手示意不让陶侍郎说出此事。陶序东哪里肯顾他那一套,只管说自己的话,把那件事的前前后后说得淋漓尽致:那一天纪晓岚在家休闲,家人忽报有位李太守前来谒见,正在客厅等候。纪晓岚出来接见。
那位太守额上长着一颗核桃大的肉瘤,纪晓岚看了,哈哈大笑起来,正好这时婢女端茶走到纪晓岚身边,被他突然的笑声吓了一跳,盘中的茶碗滑落下来。
随着一声脆响,茶碗在纪晓岚面前摔得粉碎。这突然而来的情况,意外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笑声也便停止了。
李太守正莫名其妙,纪晓岚定神说道:
"你身为府尹,僚属众多,额上生这么一颗东西,实在不太雅观,我告诉你一位郎中,就是小东市周家古董店的掌柜,他虽不挂牌行医,但有专治此症的药方。.....”“多谢大人美意,敬请明示!"李太守原以为他是拿自己的生理缺陷寻开心,心里正觉得不愉快。现在听说要为自己介绍名医,转为感激,所以没等纪晓岚把话说完,赶忙拱手道谢。
“且慢,且慢。不过这位郎中的秘方,轻易不出示于人。"纪晓岚很关心地说,"你最好备上一份厚礼,同时把你的身份告诉他,他也许会给你治疗。如再不肯,你就说是我介绍你去的。"“多谢纪大人厚爱,学生告退!"李太守满怀感激,告辞而去。
李大守离开纪府之后,迫不及待地遵照纪大人的嘱咐,买了份厚礼,微服跑到小东市,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才找到周家古董店。
他抱着很大的希望和喜悦的心情,踏进了古董店,一问掌柜的刚出去,等一会儿才回来。李太守心想好事多磨,耐心等一会吧。
正在急切盼望之际,听人说道:"掌柜的回来了!"这时掌柜的走进来,李太守赶忙迎上去,两人一见面,同时都愣住了。。.....李太守好象被人劈头泼了一盆冷水,兴致全消,立刻气恼得七窍生烟,一言不发,扭头便走,一路上懊恼不迭,暗骂不已。
原来那位掌柜的额头上,也长着一颗同李太守差不多大小的肉瘤。
陶侍郎讲到这里,室里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这时又有一位门生谒见,纪晓岚赶忙起身迎接,室里人便也敛收笑声。
门生进到室内,给恩师叩头。在门生站起来时,纪晓岚忽然发笑,长时间不能止住笑声,门生莫名其妙,楞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陶序东等人猜想他又琢磨出什么有趣的话语来了,大家问他,他却不肯说,而且笑得更厉害了,于是大家不再追问,慢慢地,才止住笑声。
夜晚,客人们都已散去。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中天。
月光洒落下来,轻柔似水,院子里一片宁静。
一家人聚在一起,想到老爷即将去南国赴任,要有三十多个月缺月圆,才能复归团聚,更觉无限依恋,尤其是他的夫人和侍姬,每人都带着孩子,不能随老爷前往,更觉不胜悲戚。
马氏和倩梅还好些,最难过的是侍姬郭彩符,刚刚二十八九岁,自13岁跟随老爷以来,没有离开过几日的时间,这次怎奈长期与老爷分离,禁不住暗暗落泪。
纪晓岚看在眼里,虽也十分惜恋,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况且这是圣命,岂能不遵。
他看到妻妾个个伤心,却瞅着她们笑了起来,一时笑声不止,夫人马月芳便问他何事发笑,他只是含笑不语。
郭氏说道:"别人都伤心落泪,你却像鸟儿回树林里一样高兴?"他看看屋里没有懂事儿女,便说道:"你们不知道,我是想起下午的事来。"“下午发生了什么事?"夫人马月芳问道。
"下午一个门生来府上拜见,叩头时,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忍不住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又忍不住发笑。"“那你说说,想出了一副什么对联?"倩梅忍不住催问了一句。
马夫人猜想他准是又想出什么坏话,不然怎么会这样如痴似呆地发笑。便说道:"你嘴里吐不出好话来!"“冤枉,冤枉。实是一副很工整的对联!"纪晓岚赶忙辩解。
"那你就说出来看看。"马夫人说道。
纪晓岚摸摸鼻子,仰头吟道:今日门生头点地--
吟到这里,停了下来。妻妾们不感兴趣,说他这是什么话,庸俗不堪,还是大才子做的对联呢?便催他念出下联。于是他又继续吟道: "昨宵师母脚朝天。"这下可好,把妻妾三人都逗笑了。他自己反倒不声不响地喝起茶来。
马夫人说:"你的毛病怎么就是不改?!"看大家转忧为乐,他便站起身来吩咐大家回各房中歇息,自己也回房睡下了,一夜无事,不再叙及。
出都这天,及门第子刘权之、诸重光、孟生蕙等为他送行。出了京门,分手的时候到了,纪晓岚要弟子们止步回城,道别时吟诗一首:《留别及门诸子》,诗云:祖帐青门握手频,临歧犹自语谆谆;皇恩四度持文柄,远道三年别故人。
天上鹓鸾怀旧侣,园中桃李待新春;
明时稽古多荣遇,努力京华莫厌贫。
登车启程,纪晓岚奔上了赴任的征途,到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
一路行来,山川秀丽,大饱眼福。纪晓岚在舟中吟哦不断,作了几十首诗,后来结集为《南行杂咏》。
单说这天,他正站在船头眺望江中景色,后面一条大船鼓帆而上,很快就超到前面。
大船上坐着一位老年人,灰白的长髯迎着江风在胸前飘荡,看上去甚是潇洒,那位老人回头打量着纪晓岚。忽然间,大船慢下来,两舟并行前进。
老人站起身来,差人递给纪晓岚一张纸条,纪晓岚不解其意,赶忙接在手里,展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阁下如能对出,敝船自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只好委屈阁下在后啦。"接着写的是他的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一向才思敏捷的纪晓岚,这次居然碰到了对手,一下子被这句上联给难住了。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而又谐音与两位古人名字相同的联语,"橹速"暗含"鲁肃","帆快"暗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了双重含义:表面的意思是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讥笑文不如武。"看来这老家伙一定个武夫出身喽,我必须回敬他一句。"但一时想不出恰当的对句来,纪晓岚心中急如火燎。
那位老者看纪晓岚皱起眉头,半天没有答话的样子,想必是对不出下联,哈哈一笑,向船夫挥挥手,鼓棹扬帆而去。
纪晓岚听到他的笑声,心里像打翻了醋坛子,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一代奇才纪晓岚,第一次被人难住,怎肯善罢干休,一路上他搜肠刮肚,竟没有想出下联,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是事实。一路上闷闷不乐,几乎到了如疯如魔的地步,再好的风景也无心观赏了。
纪晓岚暗暗想道:尚未到任,就吃了一闷棍。南方文化发达,确是地灵人杰,人才荟萃埃今后尚不知会遇到什么麻烦。
到了福州,主持院试的论才大典时,乐声轰鸣,他心头一亮,暗叫"下联有了。"他对的是: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笛清"暗含"狄青","萧和"暗指"肖何",也是一句语意双关,谐音喻人的对联,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纪晓岚对出了下联,打消了心中的块垒,恢复了往日的诙谐、乐观、旷达的本色,但没有当场对出下联,失去扬眉吐气的机会,成为他久久的遗憾。
确实正如纪晓岚心中所想,当时南方的文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南方人天资优越,所以文士多出在南方,北方则愚氓不化,没有什么才学。北方人到南方做官,往往受到南方人的轻视。
纪晓岚到任第一天,就听侍从人员向他禀告:有人说他只不过是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怎么配到南方来做提督学政呢?纪晓岚心想,果然不出我所料,要是没有点真本领,他们还真的不会把我放在眼里,我且不露声色,看看再说。
过了几天,寓所门口贴出来了一副联,却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联语是: "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一看笑了,这不是公然挑战吗?看来不露一手,还真有点压不住邪气。便对官署里的人们说:"此联出的很好,可惜是没有下联,诸位谁来补个下联?"人们正要看看这位新任督学的才华呢,当然谁也不肯多事,纷纷推让说:"我辈才疏学浅,还是由大人来题吧。"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既然诸位赏脸,我就献丑啦。"当场唤过笔砚,大笔一挥,写就下联: "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众人看过,啧啧不已,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气势磅礴,寓意精深:山多水多,也要由天覆地载;才子再多,也是圣人的学生,看来这督学大人确实有两下子。
过不几日,又有人向督学大人说道:"督学大人办公的'笔捧楼'中,原来有山魈出没,不知督学大人见到没有。"笔捧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塔,并且上层的窗户却被高高的墙壁遮挡的严严实实的,上层室内很难进来光线,只有中午才能看清室内的情况。纪晓岚命人把两侧的墙垣拆掉以后,又把四面的窗户都打开,这样不但室内亮亮堂堂,而且向外望去,远山翠霭如在目前。他题了一幅匾额挂在楼前,匾额上的三个字是:"浮青阁",又写了一副门联:地迥不遮千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人们看了,见纪大人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摹景贴切,意境宏阔,确非等闲之辈,便有些佩服起来。
等到举行院试,人们又领略到了这位纪大人的文章风采。
原来纪晓岚心想,不是有人说我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吗?好,我就从这上边出题,看看才子们会不会《三字经》和《百家姓》。
他出了三篇文章的题目,第一篇用的是《三字经》的头一句:"人之初";第二篇用的是《三字经》的第十一句:"子不学";第三篇用的是《百家姓》上的第一句:"赵钱孙李"。
这下可好,参加考试的秀才们都傻了眼,不知道这文章怎么做。一场下来后,有人抱怨起来说道:"大人出题太平,我们学的是《五经》、《四书》,这里却只出《三字经》、《百家姓》,这岂能算作出题?"纪晓岚微微一笑:"《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启蒙文字,各位生员尚且未曾读过,难道尚须重新开蒙吗?"生员们感到受了奚落,很不服气,论说纷纷。有人议论道:我们不会,他也不一定会,无非是故作高深,让我们出丑罢了。于是有人串通了一下,生员一起要求京师大人赐教,讲讲文章该怎么作。
纪晓岚答应的很爽快:"那好吧,我念你们记好了。"于是他把众生员召集到一起,像高山流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朗诵起来,毫不迟疑,一气呵成,文章起伏跌宕,很有气势,而且词章华丽,妙语连珠。
生员们都听得有些发呆,不少人记都记不上,甚至把字写错了。
三篇文章做完,秀才们无不叹服,都感到督学大人确是天下奇才。谁再也不敢小看他一眼了。但还是有人感到这样违背科试惯例,应当出《五经》、《四书》上的题目。
纪晓岚笑道:"刚才是和你们开玩笑,考好考坏,无关紧要。下面再给你们出个《四书》上的题目,各位考生务须郑重答卷。"于是重新开考,这次的题目是:"今也南蛮,乌夫。"这倒是《四书》上的一句话,用它来做文章题目,考生们无话可说了。但这个题目不但本身十分刁钻,而且是让生员们自己写文章骂自己,生员们个个犹豫不定,沉吟再三,难以落笔。有的憋得面红耳赤,心中连连叫苦;有的气极败坏,心中暗骂不已;有的看着试题发呆发愣,紧皱眉头。心中都憋了一肚子火,但这次又找不到借口发泄,只好把苦水往肚里咽。有的人忍气吞声地把文章写完了,但都属勉强成文,文理难求通达,根本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文章中闹出了许多笑料,让人忍俊不禁。纪晓岚在写批语时,来一番戏谑挖苦,把一帮自恃才高八斗的才子们,搞得威风扫地,狼狈不堪。还有不少的生员,一是气愤已极,二来是确实难于落笔,不得已交了白卷。
这场下来,生员们不得不服气了,都承认这位督学大人不但有学问,而且肚子里很有些花花肠子。消息很快传出去,盛府、州、县的官员们,更对这个北方才子敬慕三分。
时过不久,纪晓岚到汀州主持科试。试院堂前有株古老的柏树,高达数丈,虬枝苍劲,乃为唐代所植。传说树上常有神仙出现。
有人告诉纪晓岚说:"历来试官到任,都要朝树礼拜,纪大人拜可不拜?"纪晓岚稍一思略,说道:"此为木魅,而不是什么神仙,督学来此,是受天子之命,岂有参拜鬼魅之理?它既不为害,不必去管它,倘若兴妖作怪,可将此树伐掉。"过了几天,祠堂房门旁刻了一副对联,是督学大人手迹,对联题道:参天黛色常如此点着朱衣或是君人们看了,不解其意,一个差役便向人们讲述发生在那天夜里的一件事:纪大人刚到试院的那天晚上,天空晴朗,月光皎洁,微风爽来,古老的柏树发出簌簌的低吟。差役侍候纪大人,在堂前的石阶上,欣赏这月夜中的景色,差役想着柏树上常有鬼神出没的事,心里不由的虚惊起来,不时地向古柏看上两眼。
突然间,差役看到树梢上出现了两个人。借着月光看去,好像是都穿着红色的衣裳,两个红衣人向着纪大人鞠躬作揖后,消失在融融的夜幕中。
差役一时吓得说不出话来。惊魂略定,吞吞吐吐地将所见之事禀告大人。第二天,纪大人写了这幅门联,吩咐刻在祠堂门两侧。
这件事马上被传讲开来,人们说得真真切切,不断添枝加叶,很快督学大人驱妖降鬼的本领被传得神乎其神。
到汀州不久的一天,纪晓岚在城中微服游逛,走到城西的碧云茶楼,见二楼的阳台上写有"以文会友"的字样。停在下面细听,楼上人语纷纷,喝彩声不断。纪晓岚猜想是文人在此聚会,想起自己当年在文社与诸友唱和的情景,不由得心里痒痒。心想我何不登楼一观,看看这南方文友相会是什么场面,他们的才学到底如何。
想到这里,迈步登楼。见十几位文人学士正在这里吟诗作赋,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们的诗文书画,纪晓岚要了一壶茶,静静坐到一个角落里,慢慢喝着茶,听着文士们的高谈阔论,观看墙上的诗词文赋,觉得这些人的谈吐和诗文没有什么高雅之处,与他们潇洒的束装打扮相比,简直有些金玉其外,而败絮其里。
这时有人发现纪晓岚,看他也是一副斯文打扮,便上前询问。纪晓岚只称自己是经商到此,不敢通报姓名。
座中人听他是北方口音,顿生捉弄之意,有人说道:"贵客适临敝会,实是增辉不浅。但余等有约在先,与会者必须吟诗一首,以助雅兴。"纪晓岚连忙推辞:"不敢,不敢。敝人才疏学浅,作诗更非所长。"众人一听,越发不肯放过,你一言我一语,要他作诗一首,方许下楼。纪晓岚装作十分为难的样子说:"既然诸位不肯见谅,只好献丑了。"于是提笔写道: "一爬爬上最高楼。"众人一看,这哪里叫诗呢?都哗然大笑,要他继续作下去。他装出思索的样子继续写道: "十二栏杆撞斗牛。"大家看了,认为这句还可以,颇有诗意。有人却怀疑,这不定是从什么地方抄记下来的诗句,这会儿用上了。这时,纪晓岚抬起头来,看看大家,十分为难地说:"诸位见谅!我这人有怯场的毛病,有人看着就写不出来,诸位可否暂避一下,让我把诗句写完。"大家不由笑得更欢了。为了继续取笑,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便躲到一旁,不再看他,等他写出后面的诗句。
纪晓岚这回笔走龙蛇,眨眼间写完后面两句,掷笔于案,转身下楼扬长而去。
众人转身看时,他已经不在,看到案上已写好的两句诗是: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
这些人都被这两句惊呆了,原来是宗师大人到了!想起刚才奚落的话语,众人惊恐不迭,跑下楼来,欲要赔罪,早已不见踪影。
这不仅是纪晓岚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这诗的作法,叫作"逆挽法",起得平平,尚把惊人之句放在后面。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作不出来的。
几月过后,纪晓岚来到泉州。泉州太守刘知远是直隶真定府人,真定与河间两府相邻。这刘太守与纪晓岚当然就是同乡。两人相见,倍感亲切,相识之后,情深意笃,这期间往来频繁。
这天早晨,纪晓岚又来到泉州府衙,正遇刘知远升堂断案,便去后堂等候。衙役知他是知府大人的同乡密友,便去堂上禀告了刘大人。刘知远听说纪晓岚来了,心里一喜,顿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赶快退堂,到后堂接见。
两人寒暄过后,纪晓岚问道:"仁兄面有倦色,不知为何事操劳?"刘知远说道:"纪兄,愚弟实不相瞒,今日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案子,也是个无头案子。被告是晋江县的知名秀才黄正轩,其舅父乃是当朝的吏部侍郎,他岳父陈蒲田任过礼部侍郎,虽改仕在家,京中故旧颇多。假如审理不当,将会影响今后的前程不说,更重要的是食君之禄,便应忠君之事。而黄正轩除是知名秀才之外,无论供词之中或其神情,均不像刁钻奸诈之人,如若用刑逼讯,又恐冤枉了此生,愚弟不愿了草结案,为此负君害民之事,而又无疵瘕可寻,是以为难,还望仁兄多多赐教!"纪晓岚见刘知远神情忧郁,问道:"请仁兄一叙案情。"刘知远说道:"这黄正轩的岳父陈蒲田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陈雪娇。"说道此处,刘知远差人取来状纸,交给纪晓岚观看。
纪晓岚看完状子,说道:"即蒙仁兄见爱,纪昀愿意效劳。"纪晓岚让刘太守在二堂提审被告黄正轩。
为什么纪晓岚要在二堂审讯黄正轩呢?大堂和二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大堂审讯,除允许百姓听看之外,还要三班皂隶、刑房书办等人参加站堂,呼喊堂威。如犯 人不招,还可用刑,而二堂则不允许百姓旁听,除一两个差役提人外,一般由刑名师爷录供。
纪晓岚估计此案必有隐情,为保密起见,故而在二堂审讯。
原来黄正轩成婚那天,天气炎热。夜幕降临,署热未消,室内闷热难耐,黄正轩便请新娘陈雪娇到院中,在梧桐树下纳凉,待稍觉凉爽后再入洞房。
俄而月上枝头,院内清幽静谧,五颜六色的灯笼将夜中的庭园装点的美丽怡人。黄正轩和陈雪娇在院中谈着笑着,两情欢洽,其乐融融。陈雪娇激励丈夫日后要刻苦读书,争个三元及第。黄正轩自命不凡,声言稳操胜券。陈雪娇微微笑道:"既然夫君这样自信,为妻出一题目,考一考你怎样?"黄正轩不肯示弱,摇着手中的折扇,一笑说道:"我虽不敢说胸怀二酉,学富五车,然自幼饱读诗书,难道还怕娘子考倒不成,爱妻尽管出题是了!"陈雪娇看丈夫傲然不凡的态度,便说道:"倘若此题应答不出,为妻罚你书房独窗,不知夫君能否应允?"“噢!敢情是爱妻要扮作那苏小妹的角色,为夫也当一次秦少游,这又何妨!倘若我回答不出,也无颜在洞房内见娘子,任期娘子惩罚就是了!"“郎君可比秦少游,但妾身那敢比苏小妹。不过,我出上一副对联,夫君何时答上,何时进入洞房,如果对不出来,今夜就要委屈夫君一夜啦!"说完雪娇看看天上的明月,略一沉思,用银铃般的声音吟道: "移椅依桐同望月;"黄正轩听了上联,开始觉得很容易,可是仔细一推敲,觉得此联确不易对,"移椅依"三字是同音异声,“桐同"二字则是音同义异,下联也要如此对出,方可成为一副佳联。起初他心里还是满有把握,但越想越觉得心里没底了。沉吟良久,仍然不能对出下联。陈雪娇见他都急得头上挂满汗珠,一边递过手帕让黄正轩拭汗,一面取笑道:"既然我们有约在先,只好委屈相公一夜啦!天色已晚,早点儿回书房歇息去吧!"陈雪娇说完,自己回到洞房。不过她这是戏言,并未认真,料想黄正轩也会随自己而入的。她哪知新郎黄正轩正在年轻气盛,自以为文场中首屈一指,不想竟然在一个女人手中栽了跟头,“栽在别人手犹可,可偏偏是自己的娘子,若对不上,岂非一辈子的话柄?"黄正轩想到这里,抱着对不上不入洞房的劲儿,负气一夜未睡,思来想去,直到天明尚未想出下联。.....两日过去,黄正轩仍未属出下联。这天夜深,他正在书房秉烛读书,丫环挑灯来到书房,说夫人差她请老爷回房歇息。黄正轩满脸愧色说道:"未能属出下联,无颜见到娘子。"不肯回到洞房内与雪娇圆房。
第二天早晨,发现新娘陈雪娇已经自缢身亡。黄正轩痛断肝肠,自恨自己无才无能,妄夸海口,使新人大失所望,遂至走向绝路。
陈老员外视爱女雪娇为掌上明珠,噩耗传来,悲痛欲绝,询问其死因,黄家人也说不清楚,只好将婚后之事,一一回明,陈蒲田哪肯相信,愤怒之下,投诉官府,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
刘太守受理此案后,经仵作验明,陈雪娇死前不久已经破身,并非处女。然而被告黄正轩咬定尚未圆房。是新娘与人通奸?还是被人强奸?疑团难解,查无线索,几日来刘知远一筹莫展。
纪晓岚见黄正轩情词恳切,跪在堂下悲泪横流,痛断肝肠。纪晓岚沉思片刻,心想必须查明与陈雪娇同房之人,才能了结此案,便向黄正轩问道:"花烛之夜,新娘出题之事,是否尚有他人知道?"黄正轩哭哭啼啼地回道:"夫人死前两日,几位同学曾到府上,看我愁眉不展,坐立不安,问起是何缘故,学生便将夫人所出一联,说将出来,请他们帮助属对,以求早日圆房。"“是否属出下联?"纪晓岚继续问道:"没有。"“噢,--"纪晓岚恍然大悟,令黄正轩退下,传讯陈雪娇的贴身丫环,也命在二堂审讯,丫环讲了夫人死前两日的情况:那天夜深以后,服侍夫人睡下,丫环也回到另一间房中歇息,朦胧中听到"吱"的一声门响,丫环坐起来问了一声:"谁呀?"“是我,你不要起来了,我来给少爷开门。"说话的是新娘陈雪娇。丫环心中替姑娘一喜:"定是新郎刚才对出了下联,来房中圆房。"但丫环忙碌了一天,身上十分疲倦,翻个身就又睡觉了,新娘房中的事,并没有听到。
次日,新娘陈雪娇喜悦异常,丫环怕她害羞,也没有问起昨夜的事。但直到夜已很深,仍不见黄正轩回房歇息。新娘便打发丫环去书房,请黄正轩回房。丫环来到书房,见他仍旧愁云满面,传过夫人话后,他仍不肯进入洞房,说未能对出下联,无颜去见夫人。丫环十分纳闷,只好回房禀告新娘。
新娘听了丫环的回话,说了一声:
“哦?怎么昨夜。....."
话没说完,陈雪娇脸色发黄,呆坐在床沿上,丫环忙问:"您身上不舒服?"“哦。.....没有什么,你回房睡觉去吧。"丫环要服侍雪娇睡下再走,雪娇不肯。再三催促丫环去睡,丫环才回到自己房中。天亮以后,雪娇已在屋中缢死。
审完丫环,纪晓岚显得成竹在胸,吩咐丫环回去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过堂情形。又给刘太守出谋献策放还黄正轩,要他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同他的一帮同学来往。严令所有知道此事的人,不准向外走露消息,速将陈雪娇埋葬,只说是黄府里死了一名陪嫁丫环。刘太守按照纪晓岚的嘱咐一一做出安排。
纪晓岚回到寓处,想起陈雪娇为丈夫出的那副联语,要为它对上下联,沉思良久,也没有想出一个满意的下联来。暗暗说道:"这陈雪娇果真是位才女,所出一句实难属对,怪不得这黄正轩两日都没能对上。"夜晚,纪晓岚叫仆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院中的一棵大树下,他坐在椅子上仰头望着天空的明月,嘴里不停的低声吟道:"移椅依桐同望月,移椅--依桐--同望月,移椅依--桐同--......"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他的脖子都仰得有些发酸,但觉得仍不困倦,便想回屋内读书,忽然想到这院中有座壶天阁,阁上藏书甚丰,便让仆人叫来在壶天阁当差的人。差人来到跟前,见是督学大人,要到阁上借书,即便在夜里也不敢怠慢,说声:"大人稍候,小人取盏灯笼就来。"差人说罢,扭头取灯笼去了。
纪晓岚在阁下等候,不停地来回踱步,脑子里又想起那副对联,忽然停住了脚步,猛地想出了下联,自言自语道:"噢--对!就是这句:'等灯登阁各攻书。'对对!只能是这个对句!"纪晓岚心中豁然开朗,出句对句,暗暗为陈雪娇之死感到惋惜,弄清此案真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按照当时的制度,乡试以前,各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都要参加提督学政州内巡回举行的科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这时实行六等黜陟法:一二等与三等名次靠前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者黜革,不能取得乡试资格。考试揭晓,平素与黄正轩有交往的生员都被列在四等以下,这些人怨声载道,反映评卷不公。
几日过后,督学大人纪晓岚把这些人招来,先是一番训教,然后要出一副联,能对上者可破格擢为一、二、三等。这十几个人都非常奇怪,但他们早就知道这位督学大人十分古怪,在主持院试时曾以"人之初"、"赵钱孙李"和"今也南蛮,乌夫"为题,把参加考试的生员都考得叫苦不迭,不知这次又是什么古怪刁钻的题目?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从督学大人的摆弄。督学大人出的上联是: "移椅依桐同望月"过了多时,时间已到。生员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地交了白卷,走出场去,最后只有一个晋江县的吴绍智,临出场时提笔写出了下联,与纪晓岚所想下联一字不错: "等灯登阁各攻书。"纪晓岚看后哈哈大笑,赶忙差人报告刘太守:罪魁祸首已经查明,就是晋江县秀才吴绍智。
将吴绍智带到堂上审问,那吴绍智那里肯招。刘太守吩咐大刑伺候,吴绍智见不招就要皮肉吃苦,只好供认不讳:那天他和几个同学,到黄府看望黄正轩,得知新娘出题难住新郎,不能圆房,便问起那副上联,同学想来想去,当时谁也没有对出下联。
吴绍智回到家中,越想越是有趣,反复地思来想去,夜晚叫书僮打着灯笼要到楼上的书斋里读书,在攀登楼梯时突然想出了下联,心中暗自得意,心想何不扮作新郎,去洞房戏耍一下。
第二天夜晚,吴绍智换上新郎装束,逾墙进入黄府,躲在洞房前的花丛中,从窗户向房中观望,看新娘子陈雪娇生得玉人一样,心想:真是天赐良机!这样一个佳人,若能消受一夜,也是三生有幸。等到夜深人静,听着丫环也已睡下,他才从花丛中钻出来,来到陈雪娇窗前,模仿黄正轩的声音说道:"爱妻开门,你害得我苦啊!今日才对出下联。"陈雪娇隔窗听见丈夫说对出下联,喜上心头:渴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隔窗问丈夫如何属对,吴绍智便回答了"等灯登阁各攻书"一句。陈雪娇听了,细细品味,对得十分巧妙,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心中万分欢喜,便亲自启户,将他迎进洞房。
吴绍智走进房中,把灯吹灭,把陈雪娇抱上绣床,做了一夜夫妻。次日拂晓,陈雪娇还没睡醒,他就悄悄地溜出洞房。
听完吴绍智口供,纪晓岚又给刘知远分析起第二夜的情形:这天雪娇十分喜悦,等着丈夫回房倾诉衷肠,重温昨宵欢爱,直到夜深时分,仍不见丈夫来临,便差丫环书房去请。
不料新郎回说尚未属出下联,不肯回房。
陈雪娇听了丫环的回话,"轰"地一声,如五雷轰顶,头晕目眩,坐在了床沿上。丫环走后,她前思后想,断定是恶徒冒名属对,使她被迫失身,胸中羞恨难当。想到此事传讲出去,哪里还有脸面做人,便自己悬梁自尽了。
刘知远问明来龙去脉,又听纪晓岚分析得条条有理,立刻便断决此案,判曰:"男女婚嫁,需父母之命;秦晋亲盟,凭媒妁之言。黄正轩风流少年,多读孔孟之书;陈雪娇深闺丽质,颇习周公之礼。以雏凤副娇鸾,堪称良配;用美玉配明珠,适成佳偶。新婚之夜,桐下属联,无异苏小妹三难新郎;拂袖而去,闭门苦读,实同六国相再攻阴符。何期吴绍智窃联属对,遂冒新郎而入洞房,致使雪娇受骗失身,故含羞愤以自戕。陈女无心,吴犯 有意。恶由吴犯 起,罪无可逭,律应抵命,重惩示儆。黄正轩无罪放还。"此案了结,督学大人纪晓岚的名声又一次轰动了闽州,上上下下无不叹服这位督学大人才智超群。纪晓岚走到哪里,拜谒求见的人便蜂拥而至。官场上一些自恃才高的人不得不退避三舍。
在一次宴会上,出席者都是当时福建的风流名士,一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谈笑间有人向纪晓岚问道:"纪大人学识如此渊博,除了得天独厚,天赋异常而外,当另有什么治学的秘诀吧?"纪晓岚听了,谦逊地说道:"常言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并非得天独厚,也没什么捷径可循,只不过是苦学不倦罢了!"大家听了,点头称是,有的摇头一笑。纪晓岚又一本正经地说道:"要说秘诀嘛,也算是有的,不妨我为诸位写在纸上。"说着,找来文房四宝,挥笔而成一联,只见纸上写道:睡草屋闭户演字卧樵榻弄笛书符在这副联里,俨然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读书人的形象,尽管住草屋,睡樵榻,一贫如洗,仍然读书不倦,闲来吹笛品箫,悠然自得。
纪晓岚写就,在座的要争着传看。但座中人多,一时传不过来。正好纸幅被一位常大人拿在手里,纪晓岚便说道:"有劳常大人为各位大人读上一读!"常大人便高声地为大家读了起来,语音刚停,座中各位便一个个捧腹喷饭,笑得直不弃腰来。
原来参加宴会的,除了纪晓岚和刘知远来自北方,其他都是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人士,纪晓岚见他们说话,与北方话音调不同,便写出此联戏谑。常大人不知其中奥秘,读出这副对联时,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听到的却是:"谁操吾屁股眼子,我叫他弄地舒服。"见大家笑得如此失态,常大人尚在纳闷,等他一回味自己的语音,明白纪晓岚是有意奚落,不巧被自己碰上,不由得脸上通红起来,十分难堪。转脸看纪晓岚,他却端坐在那里,正冲着自己皱眉头呢,看他这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常大人的怨气也不便发作,只好苦笑起来。
时间很快过了三年,纪晓岚提督学政任满,即将离闽回京,消息传开,一帮文人学士们感到松了口气,因为有纪晓岚在此,他们是较量不过他的,如不避锋芒,将会防不胜防地受到他的耍笑,早已没有人敢说北方没有人才了。
纪晓岚启程这天,有人送来一个礼盒,纪晓岚打开一看,里也只有一个禀帖,上面写着一行字:纪晓岚呵呵一笑,心想自己这三年还真有点虎威,有不少人受了冤枉气,盼我早点离开,我何不吓他一吓!随即提起笔来,就在原帖上写上一行字,令送礼人带回,他写的这行字是:山在虎还来在场的人看了,称赞纪大人毕竟是才高无量,无人敢比。
归帆经过浙江,纪晓岚在舟中写了一首诗:山色空蒙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这首诗把静态的山色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最后的结句,虽是平常语句,但用在此处,便显得灵巧鲜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回到北京,人们读起这首诗,都交口称赞。这天,顺天举子朱子颖也来看望业师纪晓岚,纪晓岚笑着跟大家说道:"其实,我这句'处处随人欲上船',就是从学生朱子颖的'万山青到马蹄前',一句脱胎而来,别人都说'青出于蓝',今天却是'蓝出于青'啊!"人们不解其意,他讲起督学福建前的一段故事。
原来在他行前一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时,发现一份备卷中的诗写得很好,其诗第六联写道:素娥寒对影,顾兔夜眠香。
纪晓岚十分喜爱这一联,认为写得秀逸不俗,等到看第七联时,更觉得出手不凡:倚树思吴质,吟诗忆许棠。
他感到十分诧异:这里写出了吴刚的字,实在是不同寻常,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不过这首诗一般的选本都没有选录进去,要不是读过《昌谷集》的人,是不知道吴刚字质的。至于唐代诗人许棠,他的诗早已不传,知道这个人的就更少了,只有见过正定保《摭言计》,敏夫《唐诗记事》的人,才会知道许棠的名字。可见这个考生的知识是非常渊博。
纪晓岚便和主考官梁诗正商量,将这份试卷取在榜上,这个考生便是朱子颖。
朱子颖出身贫寒,放榜后已经是九月天气了,穷得没有棉衣,便借了好友蒋心余的衣服来见纪晓岚,拿着他写的诗作为送给老师的见面礼,纪晓岚打开看时,赫然写着几年前在北方旅舍墙壁所见的那两句诗: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遂叹起针芥相投之契,确有夙世因缘。
人们听后,都钦佩纪晓岚的治学精神,他才真做到了"无论年少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