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保留佩剑是惯例:日本投降时为何被解除佩剑?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心里其实很清楚,有一个槛一直没有过去。
1、日本人的记忆是空白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后德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表中,总会对战争时期的经历毫无隐瞒,不管是曾参加战役还是做过俘虏,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都是留白,“好像这段日子不曾存在”。
李光耀的观察很敏锐,当然,日本人的那段日子也真实的存在过。比如今天,3个日本内阁成员,日本总务大臣新藤义孝、国家公安委员长古屋圭司、行政改革担当相稻田朋美参拜了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向这个供奉了14名甲级战犯的地方,捐赠了“玉串料”——这个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词,跟“香火钱”差不多一个意思。
每年的这一天,因为那段“不曾存在”的日子,日本都会有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并被亚洲其他国家所抨击。死不悔改。
至于他们为何如此,在名著《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早已探讨过——在这个以“耻感文化”为主要强制力的地方,日本人即使当众认错甚至忏悔也不会解脱,反而是只要所作所为没被暴露,就不必懊丧。
你很容易联想到德国。直到今日,德国政府依然有专人在全世界收集纳粹罪证,无论多迟,道歉或是补偿终究会到达。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获得了无数犹太人的原谅,而南京的30万亡魂,被强掳去做慰安妇的同胞,依然什么都没得到。
用尽一切办法遮住自己的“耻”,而非忏悔或是道歉,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过去60多年的这一天,日本的所作所为。
没穿新装的皇帝更为理直气壮,而希望制造空白记忆的日本,往历史的画布上泼了更多的墨汁。
2、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
日本人一手持菊,一手握刀的形象,经过美国学者的分析,早已深入人心。
二战时,人称“蛮牛哈尔西”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在其传记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忆。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就曾以此相待。
结果,一向直来直去的哈尔西抗议说:“那是因为格兰特的对手是一群绅士”。据他回忆,麦克阿瑟听完后焦躁地走来走去,只好承认“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把日军军官的佩剑都没收了。
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佩戴一把真正的剑,的确是危险的。事实是,即使不给他们佩剑,那股欲望也随时在找武器。今年7月1日,日本自卫队成立60周年后,日本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通过了旨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决议。
而正是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在每年远洋航海前,都会身穿制服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自卫”之心,昭然若揭。无论如何用“菊”掩饰,刀尖都难以遮掩。
今年7月,在亚洲几乎找不到朋友的安倍晋三,选择去澳洲找朋友。时隔29年,日本的首相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他手中的鲜花献到了这里的日军阵亡者碑前,并称正是因为有这些“一心愿为祖国牺牲的宝贵生命,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安倍讲的也没错,正是这些冲在前线的军国士兵,才使得今天的日本必须面对战败国的历史。他们没有佩剑的资格,很可惜,今天到靖国神社的日本人,也没有,他们的首相和右翼政客,依然在费尽心思歌颂战争。
明年就是日本投降70周年,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即将到达“古稀之年”,早已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的阶段,若是再不诚心悔过,那当真是古来稀了。
希望等待不会又是旷日经年。
-
上一篇:谁最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