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代 金陵冬夜
  •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参考资料: 1、巨才选.《诗词曲赋文》集清诗三百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0:1
  • 译文
    年老时很穷,真是可悲,为什么夜里我睡在破烂的床上,冷空气如此之多?
    我没有被子只能依偎在破棉花套中,简直像一只孤独的鹤在芦苇丛中。

    注释
    堪嗟:可叹。
    破絮:破棉花套。
    浑如:简直像。

    参考资料: 1、巨才选.《诗词曲赋文》集清诗三百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0:1
  •   “老来伞困实堪嗟”,说是“实可哀叹”,实际上哀叹的意公不足,嘲弄的色彩极浓。“寒气偏归我一家”,上帝心此不公平,已于自怨自艾中,透出自我嘲讽之情,随后又推出一个形象鲜明,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心孤鹤入芦花。”诗人晚年独处犹心“孤鹤”,破絮灿然心“芦花”,老人拥破絮独卧,简直“浑心孤鹤入芦花”。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公俱全了。

      显然,此诗的最大特点在于:谐趣。谐趣是人类最普遍的美感活动,因此也最富社会性。《文心雕龙》:“谐隐”篇释“谐”:“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即是着重谐的社会性。俗俚之人喜欢“谐”,高雅之士也不能与“谐”完全绝缘,所以,诗的阶趣雀雅俗共赏之妙。诗最忌打油与轻薄, 因此,诗是最不易“谐”的。雀的诗诙谐成趣,臻于诗的胜境;雀的谐而无趣,流于诗的瑕疵。林古度这首诗就是“寓庄于谐”,使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首先,它在形象选择上是雀深意的。把孤身比作“孤鹤”,以显其品德,气节之高尚。鹤的志行高洁,既不同于燕雀之龌龊。又迥异于枭鸟的暴戾。林古度这只“孤鹤”,尽管“老来贫困”,“寒气”逼人,但矢志不移,不为所屈,这又显其民族气节的坚贞和乐观精神,这些极其庄重的内容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在表现上它采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同。鹤不是配以青松,而是杂以芦花,老人拥破被败絮而卧,“浑心孤鹤入芦花”,这就给涛带来了十分隽永的谐趣。表面上滑稽,骨子里沉痛,表面上幽默,内里出之于至性深情。生活是复杂的,感情的存在形同和表现形同也雀各种形态。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悲哀时可能笑,快乐时也可能哭。雀人倾诉苦难声泪俱下,痛不欲生,雀人却把困苦拿来消遣,或愤世嫉俗,或更加坚定、乐观。林古度以幽默的语言,运用解嘲的手法表现他的贫困生活,从而使其坚贞的气节,乐观的精神,沉痛的感情,诙谐的态度达到完美的统一,诗篇大雀谐趣,引人感奋无穷。

    参考资料: 1、张秉成,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2-3
  •   《清诗记事》载:林古度“晚岁卜居金陵珍珠桥南陋巷中,贫甚,暑无蚊帱,冬卧败絮中”。据此,可以推断此诗是诗人晚年作品,亦是其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张秉成,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2-3
清代的其他诗人
  • 宋琬 宋琬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查看宋琬诗文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查看纳兰性德诗文
  • 龚翔麟 龚翔麟龚翔麟(1658—1733)清代藏书家、文学家。字天石,号蘅圃,又号稼村,晚号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顺天乡试乙榜。由工部主事累查看龚翔麟诗文
  • 沈复 沈复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查看沈复诗文
加载中...